首頁

亞里斯多德傳 - 104 / 164
傳記類 / 亞里斯多德 / 本書目錄
  

亞里斯多德傳

第104頁 / 共164頁。

 大小:

 第104頁

朗讀:

當然,事物總有兩面,亞里士多德關於運動與靜止的理論有其正確性的一面,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作為樸素辯證法也有其侷限性、片面性的一面。所以亞里士多德反對赫拉克利特的命題,也有合理的因素。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我們既踏進又不踏進同樣的河流」等命題,成為辯證法的名言。但也不能不看到,對相對靜止有所忽視,至少沒有強調,容易使人們只見動不見靜。我們固然不能苛求古人、不能用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完備理論去衡量古人,那樣的話,有可能出現古人現代化傾向。但指出其不足、缺陷,是十分必要的。只從運動觀點出發,而不從運動與靜止的統一中去看問題,或者說忽視相對靜止,生活中的許多現象也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不能全面認識事物,對又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也不會全面理解,難免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同時,也容易被形而上學鑽空子。巴門尼德、芝諾等人反對赫拉克利特萬物皆動的思想,否認運動,擴大靜止,不能說不是他們抓住了赫拉克利特的運動觀上的不足和漏洞。所以,亞里士多德的反對意見不是全都消極,而是有積極意義,對發展辯證法有益。

亞里士多德反對赫拉克利特「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積極一面,表現在:第一,強調了質的穩定性。決定事物本質和特徵的是事物的質而不是量,看不到質的作用,就分不清事物的區別,那倒是容易造成是非不清、事物混雜。在這方面,亞里士多德有很多精彩論述,如:「世界上的事物,即使在量上可以流動不息,那也沒有理由認為事物在質上不能保持常態。」(《形而上學》)這裡,強調的是質的穩定性。第二,要把握住事物質的規定性。認識事物從何開始?他說,人們認識事物,首先看到感覺之外的客觀事物,這就是我們的認識對象,如果這個認識對象只運動不靜止,那就談不上認識,這裡,相對靜止成了認識的基礎和前提。他說:「萬物既如流水般沒有一瞬止息,要想對此有所認識是不可能的。」「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變動不止,沒有一刻能保持相同的狀態,用這樣的觀唸作為我們判斷真理的基礎,是荒謬的。探索真理必須以保持常態而不受變動的事物開始。」(《形而上學》)這都是講的質的規定性,第三,命題,概念的含義要確定。他認為,命題、概念的含義確定,是討論和思考問題的起碼要求,不然,無所遵循,什麼也討論不清,對事物無法進行判斷。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