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亞里斯多德傳 - 96 / 164
傳記類 / 亞里斯多德 / 本書目錄
  

亞里斯多德傳

第96頁 / 共164頁。

 大小:

 第96頁

朗讀:

「任何一個人不可能相信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同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相信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不可能同時說同一事物是人而又不是人。」(《形而上學》)這些說法從心理或認識角度說明矛盾律,實質上是說,一個人想象出同一事物同時既是又不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客觀存在不存在同一事物在同一時間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因而作為反映存在規律的心理活動規律也就不可能認為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不過,亞里士多德把矛盾律看作心理規律,這間接地反映出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一開始就受心理主義的困擾。

不僅如此,亞里士多德還把矛盾律描述為語義的規律。他說:「如果‘這個是’表示某一個事物,那麼人們就不能說它又表示相反的事物。」「如果肯定了這個字表示某個事物,那麼這個字和這一事物就產生必然的聯繫。」「同一事物既是而又不是,除了像我們稱之為‘人’而別人稱之為‘非人’的意義含混的詞之外,必不可能。」(《形而上學》)這些論述都是從語言的字意上說明任何一個字都有確定的含義,既不可用不同的字指稱同一事物,也不可用同一個字去指稱不同的事物。任何一個字本身都有確定的意義,不能出現自相矛盾。關於排中律。


  

亞里士多德對排中律的表述是:「同樣地,在相互矛盾的判斷之間不能有居間的東西,但必須是對同一個東西的同一方面予以肯定或否定。」「每一事物必定肯定或否定。」(《形而上學》)「所有的事物在現在或將來的時間裡都或者必然存在,或者不存在。」(《解釋篇》)這些是說對於任何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必有一個是真的,而不可能兩個都假。「如果對於任何事物必須或者肯定它,或者否定它,那麼,肯定與否定就不可能都是假的。」(《形而上學》)這仍然是從心理的或認識的角度來說明排中律。排中律也作為語義的規律出現。他說:「如果說‘這是一個人’,請問這是對的或是不對的,那麼,我們的對方必須給出一個回答,它意旨一個東西,而不應加上‘它既是白的又是大的’。」(《形而上學》)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