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施公案 - 66 / 625
推理懸疑類 / 佚名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施公案

第66頁 / 共625頁。

平日吃齋唸佛,廣行善事,近方的人多稱為劉好善。半世無嗣,年至四十歲,忽生一子,夫妻二人甚為歡悅,以為有了後嗣。更加修德,諸事謹言慎行。老夫妻二人總要教訓兒子成名,才合心意。不料長成是個傻子,夫妻因此悶悶不樂。郝氏時常含淚嘆氣,劉好善勸解郝氏,隨說道:「你我總要望長處想。常言說:『有子莫嫌愚。』愁悶也是無益於事。你我雖然子傻,尚不絶祖上香煙。倘然你我死後之時,任他去罷!凡人生天地間,各有一定的造化,兒女不能替死。縱然千思萬想,也難逃幽冥之鬼。無兒女也不過如此,那裡黃土不埋人,你今太多此一舉。」郝氏聽罷,只得忍淚含悲道:「夫主,我豈不知,『眼前歡樂終歸土,誰能替死見閻君。』話只如此,可惜你我吃齋唸佛,修個傻子,看來總是無報。」好善說:「賢妻言之差矣!常言道得好,人總有一種的造化,又何必多慮。」夫妻正在閒談,忽聽門響,傻子叫聲:「媽呀!我餓了,吃點齋兒。」連喊帶走,進得門來,站在夫婦面前,只是哈哈傻笑。夫妻見罷,不勝鬱悶。又過了幾年,老夫妻雙亡。村中人憐恤此傻子憨,又念老夫妻行善,合村人幫助發喪殯葬已了,剩下傻子伶仃孤苦。村中現有三官廟,村中人公議,將他送在村中當和尚。廟中有一位老和尚年已七旬,把傻子收為徒弟。又過了幾年,傻子長到十七八歲,還是人事不知,就是傻笑。老和尚教授他經卷,只會一句:「我的佛。」

一日,天色將晚,老和尚命他關上角門。師徒只二人在禪堂對燈而坐。老僧想起傻和尚自家的苦處,不由點頭嘆息:老僧屢次的望他說話,全然不懂,就是傻笑不絶,卻是心無二意。


  

老僧正然思念傻和尚之事,暗自思想,忽聽外面有人敲門。老僧只當是莊主前來閒坐,叫傻徒弟:「你去開門,問是何人敲門?」徒弟應聲而去,來至角門把門開放,問:「是誰打門?」

也不等人答話,往內就跑,對著師父只是哈哈傻笑。又聽外面有人叫,老僧無奈,只得自己出門去看。隨問了一聲,乃是借宿之人。

老和尚往裡相讓,抬頭一看,原來是兩個僧人,其俊無比,又細看卻是一僧一尼。老和尚看罷,也不說破,叫聲:「徒弟,你送他二人到西配殿去安歇罷!」此時月色當空,不必點燈。

老僧見傻子領他到西配殿,剛然轉身要走,忽聽女僧「哎喲」

一聲,口內只嚷:「肚裡疼!」老僧走到門外,只見女僧坐在地上。老和尚連忙問道:「所為何故?」那女尼言說:「到了臨月之期,求老和尚發一慈悲,借一席鋪地。」老和尚聽罷,暗自說道:「事已至此,哪不是行善?」叫傻弟子取了兩把乾草出來,交給與她。老僧與徒弟回到禪堂。不多一時,忽聽小孩啼哭之聲,老僧知女尼已是分娩,這才雙手合掌,念了幾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又叫徒弟熬了些飯湯,端着一同拿至配殿。走到門首,只見殿門緊閉。老僧叫聲:「小師父開門!」連叫數聲,並無人答應,老和尚心中納悶:莫非殿中僧尼自縊?

待我瞧瞧如何。隨叫:「徒弟拿燈來。」徒弟答應,端燈引路,老僧扶他肩膀來到角門,看了看各門皆是閉着,只得復回到配殿門外,又叫幾聲,仍不見答應。正在猜疑之間,忽聽殿內有痰聲。老僧聽罷,大吃一驚,說:「傻子快放下燈來,殿前去救人!」傻子忙把燈放下。老師父雙手把門開放進去,叫徒弟拿起好來照看,並不見人影。滿殿內惟有香煙繚繞,隱隱聞有音樂之聲。老師父詫異,又復振目一看,並不見血跡嬰孩,連乾草卻也都不見,地上並無別物。老師父叫:「徒弟,你且帶上殿門。」徒弟答應,剛要用手帶門,只聽門後草聲響亮,老和尚忙拿燈來觀看:只見門後一邊一束乾草。老和尚暗想,這必是把孩子弄死,裹于草內,他二人逃去。隨叫:「傻子,打開草捆。」忽聞一陣香氣撲鼻,又細一看,內有一物放光。老和尚走至近前,原來是一部經典。

老和尚看罷,心中甚喜,知是神物所賜的珍寶,連忙唸一聲「阿彌陀佛!」打開看時,上面並無字跡。老和尚暗自吃驚,說道:「奇怪!」哪知這經是劉好善善心感動菩薩點化送來的。

傻子本是羅漢臨凡。一人得道,九祖升天。劉好善夫妻一世行善,所以感動神佛羅漢下界,是以神人送來金字真經點化他。


  
老和尚不知,拿着經捲去,說:「是何緣故?為何經卷無字?」

傻子一旁站着哈哈大笑,說:「師父,那上面不全是些大黃字!怎說無字,說他奇怪呢?」老和尚聽罷,忽然醒悟說:「是了,這經原來是這傻子的造化。」想罷,師徒回至禪堂,將真經供在佛龕之內,虔誠拜畢,天已黎明。老僧坐在炕上,因夜間受了點風寒,第二日便就臥病不起。不多幾日,竟自嗚呼哀哉!

合村公同幫着傻子將他殯葬已畢。從此廟內只剩傻子一人。這傻子自得了金字真經,暗有神聖傳法,教他這部經典。傻和尚日夜虔修,便得了佛法,深明道理,往往說些個隱語。村中人看不透,只當作瘋癲傻話,全不理論。和尚也不肯明彰異跡,終日在廟中傻說傻笑。

這年到了康熙四十三年,天下大旱,直至五月中旬尚未落雨,軍民人等着忙。各處督撫進折表奏。佛爺覽畢,降旨禦駕親臨,拈香默禱。王公侯伯、五府、六部、十三科道,各衙門文武官員,俱沐浴候隨聖駕。京都庵觀寺院,僧道尼跪奉皇經。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