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狄公案 - 106 / 106
古典小說類 / 佚名 / 本書目錄
  

狄公案

第106頁 / 共106頁。

 大小:

 第106頁

朗讀:

只見你推我擁,早將張昌宗捆起,押至廳前。昌宗見了多祚之面,還未知道是他的妙計,忙道:「李將軍快來救我。你手下的兵士不知道我的權勢,竟敢將我捆起,你還不為我解下。」多祚喝道:「汝想誰救汝?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汝欺君誤國,死有餘辜,今日還想活命麼?」當時吩咐將張昌宗弟兄斬首,所有家屬數百人全行殺戮。獨將兩名小太監放去。這兩人是死裡逃生,自是沒命跑回宮中。誰知張柬之、袁恕已等人,已到玄武門內。


  

太監到了裡面,正值武后查問,趕忙奏道:「不好了,右羽林衛將軍李多祚謀反,現已將張六郎弟兄殺死。武則天雖在病中,聽說有人謀反,知道李多祚有兵權在手,趕着起身問道:“誰人作亂?何不拿下。」此時張柬之等人皆已聽見,隨即在外答道:“張易之、張昌宗兩人欺君誤國,久存謀反之心。今趁陛下病中,欲行己志,又將宮廷禁物私運家中,臣等奉太子之令,特命右羽林將軍李多祥將兩賊斬首,以杜亂萌。」

正說之間,桓彥范同敬暉等人已將太子由東宮請出,來此候旨。武后見了他面,乃道:「是汝指使耶?小子既誅,可還東宮而去。」此言未畢,桓彥范領着眾人跪于階下,奏道:「太子乃天下明君。昔先皇以愛子托陛下,國家王器自有所歸。

今年齒已長,既蒙加思由房州赦歸,久居東宮恐失民望。人心天意,久思李氏,雖有二張為亂,君臣不忘先皇之德,故奉太子誅亂臣。陛下春秋已高,理合靜養餘年,以臻上壽。從容閒暇,含飴弄孫,願傳位於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武后到了此時,只得準奏。

當時廬陵王謝恩已畢,此時正值四鼓以後,將次臨朝。張柬之趕忙為廬陵王換了天子章服,來至金殿禦案前坐下。張柬之隨敲了龍鳳鐘鼓,朝房文武有一半得知此事,其餘尚不知道。忽然聽得鐘鼓齊鳴,無不驚訝,若非有了大典,何以兩器同敲。

當下眾臣紛紛入朝,兩班侍立。再朝金殿上一望,正是驚者大驚,喜者大喜,不知廬陵王何以復登龍位。張柬之高聲說道:「在延文武大小臣工,茲因張昌宗、易之兩人謀為不軌,張某奉太子之命,率同李多祚等人將昌宗斬首。既蒙武后傳旨,傳位東宮,今日登極之初,理合排班恭賀。」眾人聽了此言,無不俯伏金階,行那君臣之禮。廬陵王首先傳旨,率百官上武后尊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帝,徙居上陽宮。每日請安問膳,定省晨昏,曲盡子職。

次日,大赦天下,後人稱為中宗。隨又傳出一道聖旨:加封狄仁傑公爵,世襲罔替;張柬之、桓彥范、袁恕已這一干人,皆加封侯爵;李多祚封為勇猛侯;劉豫升為懷慶府;胡世經着來京升用。其餘有功大臣,哨弁偏將,無不加封實職。從此太平無事,君明臣良,官為國家,民知君上,江山萬裡依然李氏家傳,社稷千秋,終賴狄公政治。

附錄 校點後記

《狄公案》,原名《武則天四大奇案》,又名《狄梁公全傳》、《狄梁公四大奇案》,是寫於清末的一部公案傳奇小說。該書以唐武則天時代為背景,寫狄仁傑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及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全書以斷案緣起,以逼武則天還政李氏終結,是一部帶有政治色彩的公案小說。在慈禧擅權的光緒年間,這部小說的良苦用心,不難體會。

可惜該書不題撰人,作者究為何許樣人,已無從查考了。

狄仁傑,歷史上確有其人。《舊唐書·狄仁傑傳》載,「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可見他是一位以斷案著稱的封建官吏。作者選擇他為原型,並以公案故事作小說的主要情節,有其歷史依據。但誠如警世覺者在序言中所說:「覽是編者,知不必悉依正史,而得史之意居多,讀者其亦善體也夫!」小說寫的不是歷史上的狄仁傑,而是借狄仁傑發揮「史意」,這是讀者須要善加體會的。


  

近幾年,狄仁傑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其名聲不亞於包拯、海瑞,這多半得力於荷蘭人高羅佩所寫的《狄公斷獄大觀》亦稱《狄公案》。高羅佩的書和本書在內容上沒有什麼關聯,但高的創作肯定受到了本書的影響和啟發。在高書風靡西方,並通過翻譯、電視又風靡了中國的今天,整理出版本書,也是一件頗有意義的工作。

本書最早刊行于光緒十六年1890,有上海書局石印本。此次整理,是以光緒二十八年上海耕石書局石印本為底本進行的。整理中,除刊刻的錯字外,均不妄改。有些詞語,和現代用語明顯不同,如「原由」、「彰明較著」、「承任」等等,但因系作者習慣用法,為保存原貌,一仍其舊。

受水平侷限,錯誤在所難免,敬請指正。

校點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