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430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430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430頁

朗讀:

王丙,字樸莊,吳縣人,懋修之外曾祖也。著傷寒論注,以唐孫思邈千金方僅采王叔和傷寒論序例,全書載翼方中,序次最古,據為定本。謂:「方中行、喻昌等刪駁序例,乃欲申己見,非定論。」著回瀾說,爭之甚力。又著古今權量考,古一兩準今六分七釐,一升準今七勺七秒,承學者奉以為法。

呂震,字茶村,浙江錢塘人。道光五年舉人,官湖北荊門州判。晚寓吳,酷嗜醫,診療輒有奇效。其言曰:「傷寒論使學者有切實下手工夫,不止為傷寒立法。能從六經辨證,雖繁劇如傷寒,不為多歧所誤,雜證一以貫之。」著內經要論、傷寒尋源。懋修持論多本丙、震雲。


  

鄒澍,字潤安,江蘇武進人。有孝行,家貧績學,隱於醫。道光初,詔舉山林隱逸,鄉人議以澍名上,固辭。澍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勢沿革,詩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襮。所著書,醫家言為多。傷寒通解、傷寒金匱方解、醫理摘要、醫經書目,並不傳。所刊行者,本經疏證、續疏證、本經序疏要。謂明潛江劉氏本草述,貫串金、元諸家說,反多牽掣,故所注悉本傷寒、金匱,疏通證明,而以千金、外台副之。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

費伯雄,字晉卿。與澍同邑,居孟河,濱江。鹹、同間以醫名遠近,詣診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區。持脈知病,不待問。論醫,戒偏戒雜。謂古醫以「和緩」命名,可通其意。著書曰醫醇,毀於寇。撮其要,成醫醇賸義,附方論。大旨謂常病多,奇病少,醫者執簡,始能馭繁,不可尚異。享盛名數十年,家以致富,子孫皆世其業。伯雄所著,詳於雜病,略於傷寒,與懋修、澍宗旨並不同。清末江南諸醫,以伯雄為最著,用附載焉。

清代醫學,多重考古,當道光中,始譯泰西醫書,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以中國無解剖之學,宋、元後相傳臟腑諸圖,疑不盡合,於刑人時,考驗有得,參證獸畜。未見西書,而其說與合。光緒中,唐宗海推廣其義,證以內經異同,經脈奇經各穴,及營衛經氣,為西醫所未及。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欲通其郵而補其缺。兩人之開悟,皆足以啟後者。

蔣平階,字大鴻,江南華亭人。少孤,其祖命習形家之學,十年,始得其傳。遍證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窮其變。自謂視天下山川土壤,雖大荒內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辨正,取當世相傳之書,訂其紕繆,析其是非,惟尊唐楊筠松一人,曾文辿僅因筠松以傳。其於廖瑀、賴文俊、何溥以下,視之蔑如。以世所惑溺者,莫甚於平砂玉尺一書,斥其偽尤力。自言事貴心授,非可言罄,古書充棟,半屬偽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辨正一書。後復自抒所得,作天元五歌,謂此皆糟粕,其精微亦不在此,他無秘本。三吳兩浙,有自稱得平階真傳及偽撰成書指為平階秘本者,皆假託也。

從之學者,丹陽張仲馨,丹徒駱士鵬,山陰呂相烈,會稽姜堯,武陵胡泰徵,淄川畢世持,他無所傳授。姜堯注青囊奧語及平砂玉尺辨偽,總括歌,即附地理辨正中。

平階生於明末,兼以詩鳴。清初諸老,多與唱和。地學為一代大宗,所造羅經,後人多用之,稱為「蔣盤」雲。

章攀桂,字淮樹,安徽桐城人。乾隆中,官甘肅知縣,累擢江蘇松太兵備道。有吏才,多術藝,尤精形家言。謂近世形家諸書,理當辭顯者,莫如明張宗道地理全書,為之作注,稍辨正其誤失。大旨本元人山陽指迷之說,專主形勢。攀桂既仕顯,不以方技為業,自喜其術,每為親族交友擇地,貧者助之財以葬。妻吳故農家,自恨門第微,攀桂為購佳壤葬其親,擇子弟秀異者撫教之,遂登進士第,為望族。

高宗數南巡,自鎮江至江寧,江行險,每由陸。詔改通水道,議鑿句容故破岡瀆,攀桂相其地勢,謂茅山石巨勢高,縱成瀆,非設閘不可成,儲水多勞費。請從上元東北攝山下,鑿金烏珠刀槍河故道,以達丹徒,工省修易。遂監其役,瀆成,謂之新河,百年來賴其利便,攀桂亦因獲優擢。

大學士於敏中於金壇裡第築園,攀桂為之相度營建,敏中歿後,事覺,高宗惡之,褫職居江寧。晚耽禪理,歿時預知期日。兼通日者術,括協紀辨方精要為一書,曰選擇正宗,行於世。

劉祿,河南人。善風角。聖祖召直蒙養齋,欲授以官,屢辭。從上北征,會糧餉乏濟,命卜之,曰:「不出三日必至。」果如其言。後從幸熱河,一日,踉蹌至宮門,請上速徙高阜以避水厄。時方晴霽,夜山水漲發,果沖沒行宮。又善相人,謂張廷玉、史貽直皆異日太平宰相。六十一年冬,乞假歸,至十一月望日,忽命家人制縗服,北向哭,未幾,哀詔至,正聖祖崩之後二日也。後卒於家。

張永祚,字景韶,浙江錢塘人。幼即喜仰觀五緯,長通曉星學,究悉天象。年近三十,督學王蘭生稔其學,錄為諸生。閩浙總督嵇曾筠求通知星象者,試永祚策,立成數千言。薦於朝,授欽天監博士。屢引見,占候悉驗。詔刊二十二史,永祚校勘天文、律歷兩志。及書成,告歸。晚著書,曰天象原委。卒後,有女傳其學。壻沈度,亦善推步,守其書。

戴尚文,湖南漵浦人。諸生。從鴻臚卿羅典學,凡天官星卜諸書,無不究覽。嘗曰:「吾治經,師羅先生。吾術數,未知孰可吾師者?」聞江南某僧精六壬、奇門,往師焉,盡得其秘。歸,應鄉試長沙,同捨生失金,尚文為占曰:「君金若幹,盜者青衣,手魚肉,前行,後一白衣隨之,肩荷重物。以某時,候驛步門外,可獲也。」如其言往,果驗。嘗侍母夜坐,心動,知偷兒入宅。取井泥塗灶門,書符封之,偷不得去。

嘉慶初,福康安征苗,招致才異,羅典薦漵浦兩生,一嚴如煜,一即尚文。謂曰:「嚴生負經濟才,應祿仕;汝疏散,為幕客,慎勿官職自覊也。」

尚文見福康安,長揖不拜,福康安欲試其術,握絲帶問曰:「君神算,知吾握中何物?」乃請一字析其數,以五行推之,曰:「絲縷耳。」大驚異,禮遇之,凡事必諮。時苗猖獗,恆夜撲營,尚文輒預卜知之。當五月,進攻旗鼓寨,占:「有大雹,賊伏林莽,師出不利。」勿聽。日午,將抵寨,忽大風,雷雨雹交下,如卵如拳,擊傷士卒,伏苗乘之,果敗。軍中呼曰「神仙」。又大軍在乾州,營龍頭,為苗所圍,斷水,軍不得食。尚文設壇鑿池,以法禳之,劇地,清泉滃出。四年,駐天心寨,尚文夜觀天象,知有咎,作書置幕府,辭歸。數日,福康安遽卒。尚文歸未幾,亦病,自知死日。卒後,其母傷之,焚所傳書。 列傳二百九十  藝術二


  

王澍 蔣衡 徐用錫 王文治 梁巘 梁同書

鄧石如 錢伯坰 吳育 楊沂孫 吳熙載 梅植之 楊亮

王澍,字若林,號虛舟,江南金壇人。績學工文,尤以書名。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入翰林,累遷戶科給事中。雍正初,詔以六科隷都察院。澍謂科臣掌封駁,品卑任重,儻隷台臣,將廢科參,偕同官崔致遠、康五端抗疏力爭。世宗怒。立召詰之,從容奏對,上意稍解,遂改吏部員外郎。越二年,告歸,益耽書,名播海內。摹古名搨殆遍,四體並工。於唐賢歐、褚兩家,致力尤深,輒跋尾自道所得。後內閣學士翁方綱持論與異,謂其篆書得古法,行書次之,正書又次之。所著題跋及淳化閣帖考正,並行於世。

自明、清之際,工書者,河北以王鐸、傅山為冠,繼則江左王鴻緒、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張照等,接踵而起,多見他傳。大抵淵源出於明文徵明、董其昌兩家,鴻緒、照為董氏嫡派,焯及澍則於文氏為近。澍論書尤詳,一時所宗。

蔣衡,改名振生,字湘帆,晚號拙老人。與澍同裡。鍵戶十二年,寫十三經。乾隆中,進上,高宗命刻石國學,授衡國子監學正,終不出。衡早歲好遊,足跡半海內,觀碑關中,獲晉、唐以來名蹟,臨摹三百餘種,曰拙存堂臨古帖。晚與澍相期斫勝,每臨一書,相從質證。子驥,孫和,並以書世其家。

驥尤精分隷,著漢隷譌體集、古帖字型、續書法論各一卷,兼工畫。其言曰:「漢、魏字型不同,性情各異。書須懸臂中鋒,而用力以和平為主。作畫之提頓逆折,參差映帶,其理一爾。」皆闡明其先說。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