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340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340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340頁

朗讀:

申涵光,字孚孟,號鳧盟,永年人,明太仆寺丞佳胤子。年十五,補諸生。文名藉藉,顧不屑為舉子業。日與諸同志論文立社,載酒豪遊為樂。萬曆六年亂起,議城守,出家貲四百金、錢二十萬犒士。甲申,奉母避亂西山,誅茅廣羊絶頂。與钜鹿楊思聖,鷄澤殷嶽、殷淵,定患難交。京師破,佳胤殉國難,涵光痛絶復甦。因渡江而南,謁陳子龍、夏允彞、徐石麟諸名宿,為父志、傳。歸里,事親課弟,足跡絶城市。日與殷嶽及同裡張蓋相往來酬和,人號為「廣平三君」。

清初,詔訪明死難諸臣。柏鄉魏裔介上褎忠疏,列佳胤名,格於部議。涵光徒跣赴京師,踔泥水中,幾瀕於死。麻衣絰帶,號哭東華道上,觀者皆飲泣。裔介再疏爭之,卒與祀恤如例。一時士大夫高其行,皆傾心納交,宴遊贈答無虛日。


  

涵光為詩,吞吐眾流,納之爐治。一以少陵為宗,而出入於高、岑、王、孟諸家。嘗謂:「詩以道性情,性情之真者,可以格帝天,泣神鬼。若專事附會,寸寸而效之,則啼笑皆偽,不能動一人矣。」尚書王士禎稱涵光開河朔詩派。學士熊伯龍謂今世詩人吾甘為之下者,鳧盟一人而已。

嘗謁孫奇逢,執弟子禮。奇逢恨得之晚,以聖賢相敦勉。自是始聞天人性命之旨,究心理學,不復為詩。順治十七年,詔郡縣舉孝行,有司以涵光應,力辭之。再舉隱逸之士,堅辭不就。嘗自悔為名累,謝絶交遊。晚年取諸儒語錄昕夕研究。作性習圖、義利說及荊園小語、進語諸書。嘗曰:「主靜不如主敬,敬,自靜也。硃、陸同適於道,硃由大路,雖遲而穩;陸由便徑,似捷而危:在人自擇耳。」奇逢謂其苦心積慮,閲歷深而動忍熟。裔介則贊之曰:「年少文壇,老來理路,聖賢之所謂博文而約禮也。」其推重如此。康熙十六年,卒,年五十九。

涵光又解琴理。書法顏魯公,尤工漢隷。間作山水木石,落落有雅緻。著有聰山詩集八卷,文集四卷,說杜一卷。

蓋,字覆輿。明亡後,謝諸生,悲吟侘傺,遂成狂疾。嘗遊齊、晉、楚、豫間,歸自閉土室中,雖妻子不得見。唯涵光、嶽至則延入,談甚洽。其詩哀憤過情,恆自毀其稿。卒後,涵光為刊遺詩,曰柿葉集。

嶽,字宗山,鷄澤人。舉人。京師陷,入西山,與其弟淵謀舉義。事泄,淵被害,嶽匿涵光家得免。其為詩自魏、晉以下屏不觀,尤不喜律詩,所作唯古體,莽莽然肖其為人。有留耕堂集。

吳嘉紀,字賓賢,泰州人。布衣。家安豐鹽場之東淘。地濱海,無交遊。自名所居曰陋軒。貧甚,雖豐歲常乏食。獨喜吟詩,晨夕嘯詠自適,不交當世。郡人汪楫、孫枝蔚與友善,時稱道之,遂為王士禎所知。尤賞其五言清冷古淡,雪夜酌酒,為之序,馳使三百里致之。嘉紀因買舟至揚州謁謝定交,由是四方知名士爭與之倡和。

嘉紀工為危苦嚴冷之詞,嘗撰今樂府,淒急幽奧,能變通陳跡,自為一家。所著陋軒集多散佚,友人復裒集之為四卷。其詩風骨頗遒,運思亦復劖刻。由所遭不偶,每多怨咽之音,而篤行潛修,特為一時推重雲。

徐波,字元嘆,吳縣人。少任俠。明亡後,居天池,構落木菴,以枯禪終。詩多感喟,虞山錢謙益與之善,贈以詩,頗推重之。有謚簫堂、染香菴等集。

錢謙益,字受之,常熟人。明萬曆中進士,授編修。博學工詞章,名隷東林黨。天啟中,禦史陳以瑞劾罷之。崇禎元年,起官,不數月至禮部侍郎。會推閣臣,謙益慮尚書溫體仁、侍郎周延儒並推,則名出己上,謀沮之。體仁追論謙益典試浙江取錢千秋關節事,予杖論贖。體仁復賄常熟人張漢儒訐謙益貪肆不法。謙益求救於司禮太監曹化淳,刑斃漢儒。體仁引疾去,謙益亦削籍歸。

流賊陷京師,明臣議立君江寧。謙益陰推戴潞王,與馬士英議不合。已而福王立,懼得罪,上書誦士英功,士英引為禮部尚書。復力薦閹黨阮大鋮等,大鋮遂為兵部侍郎。順治三年,豫親王多鐸定江南,謙益迎降,命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馮銓充明史館正總裁,而謙益副之。俄乞歸。五年,鳳陽巡撫陳之龍獲黃毓祺,謙益坐與交通,詔總督馬國柱逮訊。謙益訴辨,國柱遂以謙益、毓祺素非相識定讞。得放還,以箸述自娛,越十年卒。

謙益為文博贍,諳悉朝典,詩尤擅其勝。明季王、李號稱復古,文體日下,謙益起而力振之。家富藏書,晚歲絳雲樓火,惟一佛像不燼,遂歸心釋教,著楞嚴經蒙鈔。其自為詩文,曰牧齋集,曰初學集、有學集。乾隆三十四年,詔毀板,然傳本至今不絶。

龔鼎孳,字孝升,合肥人。明崇禎七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李自成陷都城,以鼎孳為直指使,巡視北城。及睿親王至,遂迎降,授吏科給事中。改禮科,遷太常寺少卿。順治三年,丁父憂,請賜恤典。給事中孫自齡疏言:「鼎孳辱身流賊,蒙朝廷擢用,曾不聞夙夜在公,惟飲酒醉歌,俳優角逐。聞訃仍復歌飲留連,冀邀非分之典,虧行滅倫,莫此為甚!」部議降二級。尋遇恩詔獲免,累遷左都禦史。


  
先是大學士馮銓被劾,睿親王集科道質訊。鼎孳斥銓閹黨,為忠賢義兒。銓曰:「何如逆賊禦史?」鼎孳以魏徵歸順太宗自解,王笑曰:「惟無瑕者可以戮人。奈何以闖賊擬太宗!」遂罷不問。坐事降八級調用,補上林苑丞,旋罷。康熙初,起左都禦史,遷刑部尚書。卒,謚「端毅」。乾隆三十四年,詔削其謚。

鼎孳天才宏肆,千言立就。世祖在禁中見其文,嘆曰:「真才子也!」嘗兩典會試,汲引英雋如不及。硃彞尊、陳維崧遊京師,貧甚,資給之。傅山、閻爾梅陷獄,皆賴其力得免。臨歿,以徐釚囑梁清標曰:「負才如虹亭,可使之不成名耶?」釚後以清標薦試鴻博,入史館。自謙益卒後,在朝有文藻負士林之望者,推鼎孳雲。著有定山堂集。

吳偉業,字駿公,太倉人。明崇禎四年進士,授編修。充東宮講讀官,再遷左庶子。弘光時,授少詹事,乞假歸。順治九年,用兩江總督馬國柱薦,詔至京。侍郎孫承澤、大學士馮銓相繼論薦,授秘書院侍講,充修太祖、太宗聖訓纂修官。十三年,遷祭酒。丁母憂歸。康熙十年,卒。

偉業學問博贍,或從質經史疑義及朝章國故,無不洞悉原委。詩文工麗,蔚為一時之冠,不自標榜。性至孝,生際鼎革,有親在,不能不依違顧戀,俯仰身世,每自傷也。臨歿,顧言:「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時一境不歷艱苦。死後斂以僧裝,葬我鄧尉、靈岩之側。墳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銘。」聞其言者皆悲之。著有春秋地理志、氏族志,綏寇紀略及梅村集。

曹溶,字鑒躬,嘉興人。明崇禎十年進士,官禦史。清定京師,仍原職。尋授順天學政。疏薦明進士王崇簡等五人,又請旌殉節明大學士苑景文、尚書倪元璐等二十八人,孝子徐基、義士王良翰等及節婦十餘人。試竣,擢太仆寺少卿。坐前學政任內失察,降二級。久之,稍遷左通政,上言:「通政之官職在納言,請嗣後凡遇挾私違例章疏即予駮還,仍許隨事建議。」又言:「王師入關,各處駐兵,乃一時權宜。今當歸併於盜賊出沒險阻之地,則兵不患少。其閒散無事之兵,遇缺勿補,遇調即遣,則餉不虛糜。且當裁提鎮,增副將,以專責成。」又言:「諸司職掌無成書,請以近年奉旨通行者,參之前朝會典,編為簡明則例,以重官守。」擢左副都禦史。疏請時禦便殿,召大臣入對,賜筆劄以辨其才識,有切中利弊者,即飭力行,勿概下部議,帝並嘉納。擢戶部侍郎,出為廣東布政使,降山西陽和道。康熙初,裁缺歸里。十八年,舉鴻博,丁憂未赴,學士徐元文薦修明史。又數年,卒,有倦圃詩集。

宋琬,字玉叔,萊陽人。父應亨,明天啟中進士。令清豐,有惠政,民為立祠。崇禎末殉節,贈太仆寺卿。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