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313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313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313頁

朗讀:

十年,賊陷杭州,以奉母先去獲免。母卒,既葬,返杭州。賊再至,則麾妻子出,獨留與巡撫王有齡登陴固守。十一年,城陷,死之。時國籓督師江南,聞而嘆曰:「嗟乎!賢者之處患難,親在,則出避;親歿,則死之:義之至衷者也。」乃迎致其妻子安慶。先是懿辰以協防杭州複原官,死事聞,贈道銜,祀本省昭忠祠。其所著書,遭亂亡佚,長孫章輯錄之,為半岩廬所著書,共三十餘卷。懿辰之友,同裡伊樂堯、秀水高均儒,皆知名。

均儒,字伯平。廩貢生。性狷介,嚴取與之節。治三禮主鄭氏。尤服膺宋儒,見文士蕩行檢者則絶之如讎,人苦其難近。著續東軒集。


  

樂堯,字遇羹。鹹豐元年舉人。學術宗尚與懿辰同。值寇亂,猶商證經義危城中。城破,同殉節死。 列傳二百六十八  儒林二

顧炎武 張爾岐 馬驌 萬斯大 兄斯選 子經 侄言

胡渭 子彥升 葉佩蓀 毛奇齡 陸邦烈 閻若璩 李鎧 吳玉搢

惠周惕 子士奇 孫棟 餘蕭客 陳厚耀 臧琳 玄孫庸 禮堂

任啟運 全祖望 蔣學鏞 董秉純 沈彤 蔡德晉 盛世佐

江永 程瑤田 褚寅亮 盧文弨 顧廣圻 錢大昕 族子塘 坫

王鳴盛 金曰追 吳淩雲 戴震 金榜 段玉裁 鈕樹玉 徐承慶

孫志祖 翟灝 梁玉繩 履繩 汪家禧 劉台拱 硃彬 孔廣森

邵晉涵 周永年 王念孫 子引之 李惇 賈田祖 宋綿初

汪中 江德量 徐復 汪光爔 武億 莊述祖 莊綬甲 莊有可

戚學標 江有誥 陳熙晉 李誠 丁傑 周春

孫星衍 畢亨 李貽德 王聘珍 淩廷堪 洪榜 汪龍

桂馥 許瀚 江聲 孫沅 錢大昭 子東垣 繹 侗 硃駿聲

顧炎武,字寧人,原名絳,崑山人。明諸生。生而雙瞳,中白邊黑。讀書目十行下。見明季多故,講求經世之學。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崑山令楊永言起義師,炎武及歸莊從之。魯王授為兵部司務,事不克,幸而得脫,母遂不食卒,誡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職方郎召,母喪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輒小試之。墾田於山東長白山下,畜牧於山西雁門之北、五台之東,累致千金。遍歷關塞,四謁孝陵,六謁思陵,始卜居陝之華陰。謂「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實他邦所少;而華陰綰轂關河之口,雖足不出戶,亦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里之遙;若有志四方,則一出關門,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絶人,自少至老,無一刻離書。所至之地,以二騾二馬載書,過邊塞亭障,呼老兵卒詢曲折,有與平日所聞不合,即發書對勘;或平原大野,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嘗與友人論學雲:「百餘年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命與仁,夫子所罕言;性與天道,子貢所未得聞。性命之理,著之易傳,未嘗數以語人。其答問士,則曰‘行己有恥’,其為學,則曰‘好古敏求’。其告哀公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學。顏子幾於聖人,猶曰‘博我以文’。自曾子而下,篤實無如子夏,言仁,則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今之君子則不然,聚賓客門人數十百人,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講危微精一;是必其道高於夫子,而其弟子之賢於子貢也。孟子一書,言心言性亦諄諄矣,乃至萬章、公孫醜、陳代、陳臻、周霄、彭更之所問,與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間。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恆言也。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恆言,而今之君子之所罕言也。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於文,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炎武之學,大抵主於斂華就實。凡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之屬,莫不窮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國利病書百二十捲;別有肇域志一編,則考索之餘,合圖經而成者。精韻學,撰音論三卷。言古韻者,自明陳第,雖創闢榛蕪,猶未邃密。炎武乃推尋經傳,探討本原。又詩本音十捲,其書主陳第詩無協韻之說,不與吳棫本音爭,亦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經之韻互考,且證以他書,明古音原作是讀,非由遷就,故曰本音。又易音三卷,即周易以求古音,考證精確。又唐韻正二十捲,古音表二卷,韻補正一卷,皆能追復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變。又撰金石文字記、求古錄,與經史相證。而日知錄三十捲,尤為精詣之書,蓋積三十餘年而後成。其論治綜覈名實,於禮教尤兢兢。謂風俗衰,廉恥之防潰,由無禮以權之,常欲以古制率天下。炎武又以杜預左傳集解時有闕失,作杜解補正三卷。其他著作,有二十一史年表、歷代帝王宅京記、營平二州地名記、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京東考古錄、譎觚、菰中隨筆、亭林文集、詩集等書,並有補於學術世道。清初稱學有根柢者,以炎武為最,學者稱為亭林先生。

又廣交賢豪長者,虛懷商榷,不自滿假。作廣師篇雲:「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雪臣;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志伊;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硃錫鬯;好學不倦,篤於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力臣。至於達而在位,其可稱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議也。」

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科,又修明史,大臣爭薦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卒,年七十。無子,吳江潘耒敘其遺書行世。宣統元年,從祀文廟。

張爾岐,字稷若,濟陽人。明諸生。父行素,官石首縣丞,罹兵難,爾岐欲身殉,以母老止。順治七年,貢成均,亦不出。遜志好學,篤守程、硃之說,著天道論、中庸論,為時所稱。又著學辨五篇:曰辨志,曰辨術,曰辨業,曰辨成,曰辨徵。又著立命說辨,斥袁氏功過格、立命說之非。年三十,覃思儀禮,以鄭康成注文古質,賈公彥釋義曼衍,學者不能尋其端緒;乃取經與注章分之,定其句讀,疏其節,錄其要,取其明注而止,有疑義則以意斷之,亦附於末:成儀禮鄭注句讀十七卷,附以監本正誤、石經正誤二卷。顧炎武遊山東,讀而善之,曰:「炎武年過五十,乃知‘不學禮無以立’。若儀禮鄭注句讀一書,根本先儒,立言簡當,以其人不求聞達,故無當世名,然書實可傳,使硃子見之,必不僅謝監獄之稱許矣。」爾岐又著周易說略八卷,詩說略五卷,蒿菴集三卷,蒿菴閒話二卷。所居敗屋不修,藝蔬果養母,集其弟四人,講說三代古文於母前,愉愉如也。妻硃,婉娩執婦道,勸爾岐勿出,取蓼莪詩意,題其室曰蒿庵,遂教授鄉裡終其身。康熙十六年,卒,年六十六。乾隆中,按察使吳江陸燿建蒿菴書院以祀之,而顏其堂曰辨志。山東善治經者,爾岐同時有馬驌。

驌,字宛斯,鄒平人。順治十六年進士,除淮安府推官。尋推官議裁,補靈壁縣知縣。蠲荒除弊,流亡復業。康熙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四。士民奉祀名宦祠。驌於左氏融會貫通,著左傳事緯十二卷,附錄八卷,所論有條理,圖表亦考證精詳。驌又撰繹史一百六十捲,纂錄開闢至秦末之事,博引古籍。疏通辨證,非路史、皇王大紀所可及也。時人稱為馬三代。四十四年,聖祖命大學士張玉書物色驌所著書,令人至鄒平購板入內府。

萬斯大,字充宗,鄞縣人。父泰,明崇禎丙子舉人,與陸符齊名。寧波文學風氣,泰實開之。以經、史分授諸子,使從黃宗羲遊,各名一家。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