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310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310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310頁

朗讀:

四十後杜門著述,所居曰鹽步。元和惠士奇督學粵東,聞方名,艤舟村外,遣吳生至其家求一見,急揮手曰:「學政未蕆事,不可見!不可見!」出吳而扃其門。士奇乃索所著書而去。試事畢,仍介吳生以請,則假一冠投刺,至,長揖曰:「今日齋沐謝知己。方年邁,無受教地,不能執弟子禮。」數語遂起。惠握其手曰:「縱不欲多語,敢問先生,鄉人誰能為文者?」答曰:「並世中無人。必求之,惟明季梁朝鐘耳!」士奇遂求梁文並各家文刻之,名曰嶺南文選。既而疏薦於朝。士奇嘗語吳生曰:「胡君貌似顧炎武,豐厚端偉,必享大名。」蓋當時知方者,士奇一人而已。卒,年七十四。著有周易本義注六卷,四子書注十捲,莊子注四卷,鴻桷堂詩文集六卷。集中謁白沙祠諸作及白沙子論,具見淵源所自。粵中勵志篤行者,方後有馮成修、勞潼。

成修,字達夫,南海人。父遠出不歸,成修生有至性,語及其父,輒涕泗交頤。乾隆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吏部主事。晉禮部祠祭司郎中,典試福建、四川,督學貴州,揭條約十四則以訓士。成修初計偕,即遍訪其父跡。得官後,兩次乞假尋親,卒無所遇,不復出。授經裡中,粹然師範。年八十,計其父已百有一齡。乃持服三年,終身衣布。乙卯重宴鹿鳴,踰年卒,年九十有五。


  

潼,字潤芝,亦南海人。乾隆二十年舉人。髫齡時,母常於榻上授毛詩,長遂習焉。盧文弨視學湖南,召之往。至冬乃歸,母思念殊切。抵家時漏三下,跪母榻前,母且泣且撫之曰:「其夢也耶?」潼悲不自勝,自是絶意進取,侍養十有六年而母卒。潼哀毀骨立,杖而後起。家人或失潼所在,即於殯所覓之,則已慟哭失聲矣。又痛早孤,故以莪野為號。嘗言:「讀孔子書,得一言,曰‘務民之義’;讀孟子書,得一言,曰‘強為善而已矣’;讀硃子書,得一言,曰‘切己體察’。」著有四書擇粹十二卷,孝經考異選註二卷,救荒備覽四卷,荷經堂古文詩稿四卷。

勞史,字麟書,餘姚人。世為農。少就傅讀書,長躬耕養父母,夜則披卷莊誦。讀硃子小學、中庸序,慨然發憤,以道自任,舉動必依於禮。繼讀硃子近思錄,立起設香案,北面稽首曰:「吾師在是矣!」常自刻責,謂:「天之命我者,若君之詔臣,父之詔子。一廢職,即膺嚴譴,一墜家業,即窮無所歸,可不慎哉!」其論學以為始於不妄語,不妄動,即極諸至誠無息。接後學,委曲進誠,雖傭工下隷皆引之鄉道,曰:「盡爾職分,務實做去,終身不懈,即聖賢矣。勿過自薄也。」聞者莫不爽然。裡中負販者近史居,不敢貨偽物。芻兒牧童或折棄矰繳,毀機穽。有鬥爭,就史質,往往置酒求解。門人桑調元自錢塘來謁,論學數日。將別,送之曰:「吾壽不過三年,恐不復相見。行矣勉之!」後三年九月,謂門人汪鑒曰:「不過今月,吾將去矣!」遂遍詣親友家,與老者言所以教,少者言所以學,令家人治木飭後事。晦前一夕,沐浴更衣,移榻正寢,炳燭晏坐如平時,旋就寢。明晨,撫之冰矣。調元為刻其遺書十捲,其書謂易之為道,細無不該,遠無不屆,故多本易理以推人物之性。

調元,字弢甫,錢塘人,為孝子天顯之子。天顯親病革,合羊脂和粥以進。親死,抱鐺而哭,人為繪抱鐺圖。調元受業於史,得聞性理之學。雍正十一年,召試通知性理,欽賜進士,授工部主事,引疾歸。調元主九江濂溪書院,構須友堂,祠餘山先生,以著淵源有自,餘山,史自號也。調元東皋別業又闢餘山書屋,以友教四方之士。為人清鯁絶俗,足跡遍五嶽。晚主灤源書院,益暢師說。

鑒,餘姚人。父死於雲南,鑒護喪歸至漢川,遇大風,舟且覆,抱棺大哭,誓以身殉。忽風回得泊沙渚,眾呼為孝子。為人尚氣節,史戒之曰:「英氣,客氣也。其以問學融化之。」史之歿也,鑒實左右焉。

顧棟高,字震滄,無錫人。康熙六十年進士,授內閣中書。雍正間,引見,以奏對越次罷職。乾隆十五年,特詔內外大臣薦舉經明行修之士,所舉四十餘人。惟大學士張廷玉、尚書王安國、侍郎歸宣光舉江南舉人陳祖範,尚書汪由敦舉江南舉人吳鼎,侍郎錢陳群舉山西舉人梁錫興,大理寺卿鄒一桂舉棟高,此四人,論者謂名實允孚焉。尋皆授國子監司業。棟高以年老不任職,賜司業銜。皇太後萬壽,棟高入京祝嘏,召見,拜起令內侍扶掖。棟高奏對,首及吳敝俗,請以節儉風示海內,上嘉之。陛辭,賜七言律詩二章。二十二年,南巡,召見行在,加祭酒銜,賜禦書「傳經耆碩」四字。二十四年,卒於家,年八十一。

所學合宋、元、明諸儒門徑而一之,援新安以合金谿,為調停之說。著大儒粹語二十八卷,又著春秋大事表百三十一篇,條理詳明,議論精覈,多發前人所未發。毛詩類釋二十一卷,續編三卷,採錄舊說,發明經義,頗為謹嚴。其尚書質疑二卷,多據臆斷,不足以言心得。大抵棟高窮經之功,春秋為最,而書則用力少也。

陳祖範,字亦韓,常熟人。雍正元年舉人,其秋禮部中式,以病不與殿試。歸,僦廛華匯之濱,楗戶讀書。居數年,詔天下設書院以教士,大吏爭延為師,訓課有法。或一二年輒辭去,曰:「士習難醇,師道難立。且此席似宋時祠祿,仕而不遂者處焉。吾不求仕,而久與其列為汗顏耳。」薦舉經學,祖範褒然居首。以年老不任職,賜司業銜。乾隆十八年,卒於家,年七十有九。所撰述有經咫一卷,膺薦時錄呈禦覽。文集四卷,詩集四卷,掌錄二卷。祖範於學務求心得,論易不取先天之學,論書不取梅賾,論詩不廢小序,論春秋不取義例,論禮不以古制違人情,皆通達之論。同縣顧主事鎮傳其學。


  
吳鼎,字尊彞,金匱人。乾隆九年舉人,授司業。洊擢翰林院侍講學士,轉侍讀學士。大考降左春坊左贊善,遷翰林院侍講,旋休致。所撰有易例舉要二卷,十家易象集說九十捲。裒宋俞琰、元龍仁夫、明來知德等十家易說,以繼李鼎祚、董楷之後。其東莞學案,則專攻陳建學蔀通辨作也。兄鼐,亦通經,深於易、三禮。

梁錫興,字確軒,介休人。雍正二年舉人,亦授司業,與吳鼎同食俸辦事,不為定員。乾隆十七年,命直上書房,累遷詹事府少詹事。大考降左庶子,擢祭酒,坐遺失書籍鎸級。膺薦時,以所撰易經揆一呈禦覽。鼎、錫興並蒙召對,面諭曰:「汝等以是大學士、九卿公保經學,朕所以用汝等去教人。是汝等積學所致,不是他途幸進。」又曰:「窮經為讀書根本。但窮經不徒在口耳,須要躬行實踐。汝等自己躬行實踐,方能教人躬行實踐。」鼎、錫興頓首祇謝。又奉諭:「吳鼎、梁錫興所著經學,著派翰林二十員、中書二十員,在武英殿各謄寫一部進呈。原書給還本人。所有紙劄、飯食皆給於官。著梁詩正、劉統勛董理其事。」稽古之榮,海內所未有也。

孟超然,字朝舉,閩縣人。乾隆二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改兵部主事,累遷吏部郎中。三十年,典廣西試,尋督學四川,廉正不阿,遇士有禮。以蜀民父子兄弟異居者眾,作厚俗論以箴其失。旋以親老,請急歸,年甫四十二,遂不出。性至孝,侍父疾,躬執廁牏。戚族喪娶,雖空乏必應。嘗歎服徐陵「我輩猶有車可賣」之言。其學以懲忿、窒慾、改過、遷善為主。嘗曰:「變化氣質,當學呂成公;刻意自責,當學吳聘君。」又曰:「談性命,則先儒之書已詳,不如歸諸實踐;博見聞,則將衰之年無及,不如反諸身心。」其讀商子雲:「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以為此王介甫之先驅也。然鞅猶明於帝王霸之說,介甫乃以言利為堯、舜、周公之道,又鞅之不如矣。」其論楊時雲:「龜山得伊、洛之正傳,開道南之先聲。然為人身後文,如溫州陳君、李子約、許德占、張進、孫龍圖諸墓誌,往往述及釋氏之學,而贊之曰‘安’、曰‘定’、曰‘靜’,毋惑乎後之學者,援儒入墨,紛紛不已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