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希曾,字魯齋,浙江錢塘人。乾隆五十四年舉人,嘉慶中,官河南知縣。歷權通許、盧氏、鄢陵、西華、沈丘、太康、扶構、淮寧、新鄉,皆有聲。滑縣教匪之役,司糧台。及匪平,訊鞫俘虜,治餘匪,凡良民被脅者皆得釋,保全甚眾。晚授桐柏,民苦盜,令村集建棚巡更,鄉數家出一人為門夫,有警環集,無事歸業。訪捕強暴者繩以法,積匪率遠徙。慎於折獄,皆速結,訟日以稀。朔望蒞學,集諸生講論,增書院膏火,親課之如師。道光六年,邑人王四傑始登進士第,自明初以來所未有。募錢萬緡,建義學。凡經塾三,蒙塾十五。擇其秀者入書院肄業,文教興而悍俗漸化。在任十年,民安之。老病,大吏不令去,卒於官。 列傳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
張吉安 李毓昌 龔景瀚 蓋方泌 史紹登 李賡蕓
伊秉綬 狄尚絅 張敦仁 鄭敦允 李文耕 劉體重 子煦
張琦 石家紹 劉衡 徐棟 姚柬之 吳均 王肇謙 曹瑾
桂超萬 張作楠 雲茂琦
張吉安,字迪民,江蘇吳縣人。乾隆四十二年舉人,六十年,大挑知縣,發浙江。時清治各縣虧空,責彌補。富陽令惲敬獨不奉上官意旨,檄吉安往摘印署事。至則士民群集,乞留敬。吉安見之,默然徒手返,白台司曰:「惲敬賢吏,乞保全之。且州縣賦入有常經,前官不謹致虧,責彌補於後來者,恐開掊克之漸。方今楚、豫奸民蜂起,皆以有司貪殘為口實。宜用讀書人加意拊循,乃無形之彌補耳。」聞者迂其言。委攝縣丞及杭州府通判,吉安自以不諧於時,乞改教職,上官留之。
嘉慶二年,署淳安,尋調象山。海盜由閩擾浙,沿海窮民業漁鹽者,多以米及淡水火藥濟盜,且為鄉導。吉安革船埠商漁之稅,嚴禁水、米出洋,盜漸窮蹙,值颶風覆盜艇,泅至岸,悉為舟師所獲。提督李長庚嘆曰:「牧令盡如張象山,盜不足平也。」又建議縣境南田為海中大島,宜如明湯和策,封禁以斷盜翼。韭山當海盜之沖,石浦、昌國兵力皆薄,請增兵以資鎮懾。事雖見格,後卒如所議。
四年,署新城,漕倉設省城,民輸折色,縣官浮收,運丁需索,習以為常。吉安平其折價,不及舊時十之六七,民感之。
五年,署永康,蛟水猝發,田廬蕩析,為棚廠以棲災民,阻水者具舟餉之,溺者具棺厝之,不待申詳報可,所以賑恤者甚至。上官或斥其有違成例,巡撫阮元素重之,悉如所請。六年,調署麗水,竭誠禱雨,旱不為災。縣多山,民處險遠者,艱於赴愬。吉安輒巡行就山寺讞獄,鹹樂其便。
八年,署浦江,值水災,奸民糾眾掠富室,伐墓樹,鄰邑鹹煽動。吉安曰:「非法無以止奸民,非米無以安良民,良民安則奸民氣散。」請運兵米所餘以賑之,民心漸定,乃擒首惡治如律。補餘杭,九年春,雨傷禾,糶倉穀以平米價,又運川米千石濟之。十年,復被水,分鄉設廠,煮粥以賑,規畫詳密,竟事無擁擠之擾。邑多名區,次第修復之。懲訟師,勤聽斷,修志、葺學,文教丕振。在餘杭七年,引疾歸,遂不出。歿後,永康士民請祀名宦,建立專祠。
當時吏治積弊,有南漕北賑之說,南利在漕,相率諱災。督撫藉詞酌劑,置災民於不問。苟有切求民瘼者,轉不得安於位。吉安官浙前後幾二十年,所蒞多災區,皆能舉職。在新城減漕之三四,時論尤以為難。北賑之弊亦然。同時江蘇知縣李毓昌,以不扶同侵賑致禍,仁宗優恤之,重懲諸貪吏,蓋欲以力輓頽風雲。
毓昌,字皋言,山東即墨人。嘉慶十三年進士,以知縣發江蘇。十四年,總督鐵保使勘山陽縣賑事,親行鄉曲,鈎稽戶口,廉得山陽知縣王伸漢冒賑狀,具清冊,將上揭。伸漢患之,賂以重金,不為動,則謀竊其冊,使仆包祥與毓昌仆李祥、顧祥、馬連升謀,不可得,遂設計死之。毓昌飲於伸漢所,夜歸而渴,李祥以藥置湯中進。毓昌寢,苦腹痛而起,包祥從後持其頭,叱曰:「若何為?」李祥曰:「仆等不能事君矣。」馬連升解己所繫帶縊之。伸漢以毓昌自縊聞。淮安知府王轂遣驗視之,報曰:「屍口有血。」轂怒,杖驗者,遂以自縊狀上。
其族叔李太清與沈某至山陽迎喪,檢視其籍,有殘稿半紙,曰:「山陽知縣冒賑,以利啗毓昌,毓昌不敢受,恐負天子。」蓋上總督書稿,諸仆所未及毀去者。喪歸,毓昌妻有噩夢,啟棺視,面如生。以銀針刺之,針黑。李太清走京師訴都察院,命逮王轂、王伸漢及諸仆,至刑部會訊。山東按察使硃錫爵驗毓昌屍,惟胸前骨如故,餘盡黑。蓋受毒未至死,乃以縊死也。仁宗震怒,斬包祥,置顧祥、馬連升極刑,剖李祥心祭毓昌墓。轂、伸漢各論如律,總督以下貶謫有差。贈毓昌知府銜,封其墓。禦製湣忠詩,命勒於墓上。毓昌無子,詔為立後,嗣子希佐賜舉人,太清亦賜武舉。
龔景瀚,字海峰,福建閩縣人。先世累葉為名宦。曾祖其裕,康熙初,以諸生從軍,授江西瑞州府通判。滇、閩變起,率鄉勇為大軍鄉導,擢吉安知府。時府城為逆將所據,大軍駐螺子山,其裕供餉無乏。城復,撫瘡痍,多惠政。後官河南懷慶知府,濬順利渠,引濟水入城便民,終於兩淮鹽運使。歿祀瑞州、吉安、懷慶名宦祠。祖嶸,初仕浙江餘杭知縣,治縣民殺仆疑獄,為時所稱。擢直隷趙州直隷州知州,濬河興水利。再擢江蘇松江知府,渡海賑崇明災黎,全活甚眾。官至江西廣饒九南道,單騎定萬年縣匪亂,歿祀饒州名宦祠。父一發,乾隆十五年舉人,官河南知縣,歷宜陽,密縣、林縣,虞城四縣,治獄明敏,能以德化。在虞城值水災,勤於賑恤。朝使疏治積水,釃為惠民、永便諸渠,一發與災民共勞苦,治稱最。以病去,復起補直隷高陽。擢雲南鎮南知州,歿祀虞城名宦祠。
景瀚承家學,幼即知名。大學士硃珪督閩學,激賞之。乾隆三十六年成進士,歸班銓選。四十九年,授甘肅靖遠知縣,未到官。總督福康安知其能,檄署中衛縣,判牘如流,見者不知為初仕也。七星渠久淤,常苦旱,景瀚築石壩,遏水入渠,始通流。又濬常樂、鎮靜諸渠,重修紅柳溝環洞及減水各徬,溉田共三十萬畝,民享其利。五十二年,調平涼,地磽瘠,缺米粟,景瀚請鄰邑無遏糶。又當西域孔道,車馬取給商賈。鹽引敕派於民,官吏強買煤炭,皆為民病,一切罷之。由是商賈輻輳,食貨流通。修柳湖書院,與諸生講學,文風漸振。
五十五年,署固原州,漢、回雜處,時構釁。景瀚密偵諸堡,誅積匪,境內以安。五十九年,遷陝西邠州知州,嘉慶元年,總督宜綿巡邊,調景瀚入軍幕,遂從剿教匪,以功擢慶陽知府。宜綿總轄三省,從入蜀,幕府文書皆屬景瀚。尋調蘭州,仍在軍充翼長。
景瀚從軍久,見勞師糜餉,流賊仍熾,因上議備陳調兵、增兵、募勇三害,剿賊四難,謂:「先安民然後能殺賊,民志固則賊勢衰,使之無所裹脅。多一民即少一賊,民居奠則賊食絶,使之無所擄掠。民有一日之糧,即賊少一日之食。用堅壁清野之法,令百姓自相保聚,賊未至則力農貿易,各安其生;賊既至則閉柵登陴,相與為守。民有恃無恐,自不至於逃亡。其要先慎簡良吏,次相度形勢,次選擇頭人,次清查保甲,次訓練壯丁,次積貯糧穀,次籌畫經費。如是行之有十利。」反覆數千言,切中事理。嗣是被兵各省舉仿其法,民獲自保,賊無所逞,成效大著。論者謂三省教匪之平,以此為要領。
五年,始到蘭州任,七年,送部引見,卒於京師。其後續編皇清文穎,仁宗特出其堅壁清野議付館臣載入。祀蘭州名宦祠。自其裕至景瀚,四世皆祀名宦,海內稱之。
景瀚子豐穀,官湖北天門知縣,亦有治績,不隳家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