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演義 - 206 / 255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明史演義

第206頁 / 共255頁。

 大小:

 第206頁

朗讀:

楊漣一面拜疏,一面往催方從哲,令速請選侍移宮。從哲徐徐道:「少緩幾日,亦屬無妨。」漣急語道:「天子不應再返東宮,選侍今日不移,亦沒有移居的日子了,這事豈可少緩?」火焦鬼碰着慢醫生,真要氣煞!劉一燝、韓爌亦正在側,也語從哲道:「明日系登極期,選侍亟應移宮,我等不如同去請旨便了。」從哲不得已,相偕至慈慶宮門。

當有內侍出來,問明底細,便道:「難道不念先帝舊寵麼?」漣隨在後面,忙上前厲聲道:「國家大事,怎得徇私?你等敢來多嘴,待要怎的。」漣本聲若洪鐘,更兼此時焦躁已極,越覺響激,震入宮中。皇長子令中官傳旨,已請選侍移宮,諸臣少安無躁。大眾聞言,竚立以待。


  

嗣見司禮監王安趨出,語諸人道:「選侍娘娘,已移居仁壽殿了,改日當再徙噦鸞宮。現更奉殿下特旨,收系李進忠、田詔、劉朝等人,因他私盜寶藏,為此究辦。」劉一燝等都有喜色,且以王安人素誠信,當無詐言,遂相率退歸。越日皇長子由校,即皇帝位,是為熹宗,詔赦天下,當下議改元天啟。

惟神宗于七月崩逝,光宗于九月朔日又崩,彼時曾有旨于次年改元泰昌,至是又要改元,連泰昌二字,都未見正朔,或議削泰昌勿紀,或議去萬曆四十八年,即以本年為泰昌,或議以明年為泰昌,後年為天啟元年,大家爭議未決。還是御史左光鬥,請就本年八月以前為萬曆,八月以後為泰昌,明年為天啟,最是協情合理。眾人也都贊成,熹宗隨即聽從。朝賀禮成,沒甚變事,過了數日,忽由御史賈繼春,上書閣臣,書中略云: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德曰孝。先帝命諸臣輔皇上為堯、舜,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父有愛妾,其子當終身敬之不忘。先帝之於鄭貴妃,三十餘年天下側目之隙,但以篤念皇祖,渙然冰釋。

何不輔皇上取法,而乃作法于涼?縱雲選侍原非淑德,夙有舊恨,此亦婦人女子之常態。先帝彌留之日,親向諸臣,諭以選侍產育幼女,欷歔情事,草木感傷,而況我輩臣子乎?伏願閣下委曲調護,令李選侍得終天年,皇幼女不慮意外,是即所謂孝弟之道也。惟陛下實圖利之!

閣臣方從哲等,接到此書,又覺得左右為難,惶惑未定。左光鬥得知此事,往見閣臣道:「這也何難取決。皇上還居乾清,選侍自當移宮。惟移宮以後,不要再生枝節,多使選侍不安。

現在李進忠、田詔等,既已犯法,應該懲治,此外概從寬政,便是仁孝兩全了。」從哲等依違兩可,光鬥遂將自己意見,登入奏牘。哪知諭旨下來,竟暴揚選侍罪狀,其詞道:

朕幼沖時,選侍氣凌聖母,成疾崩逝,使朕抱終天之恨。皇考病篤,選侍威挾朕躬,傳封皇后,朕心不自安,暫居慈慶,選侍復差李進忠等,命每日章奏文書,先奏選侍,方與朕覽。朕思祖宗家法甚嚴,從來有此規制否?朕今奉養選侍于噦鸞宮,仰遵皇考遺愛,無不體悉。其李進忠、田詔等,盜庫首犯,事干憲典,原非株連,卿等可傳示遵行。

方從哲等讀完諭旨,相顧驚愕。乃由從哲主張,封還原諭,且具揭上言,陛下既仰體先帝遺愛,不應再有暴揚等情。熹宗不聽,仍將原諭發抄,頒告天下。葬神宗帝后于定陵,追諡皇妣郭氏為孝元皇后,尊生母王氏為孝和皇太后。

尋又葬光宗帝后于慶陵,具儀發喪,正忙個不了。李選侍已移居噦鸞宮,不料宮內失火,勢成燎原,虧得內有宮侍,外有衛卒,從火光熊熊中,扶出選侍母女兩人。這火起自夜間,倉猝得很,餘物不及搶救,盡付灰燼。當時群閹懼譴,已造蜚言,又因這次猝不及防的火災,愈覺謡諑紛起,有說選侍母女,均被焚死,有說未火以前,選侍已經投繯,其女亦已投井,種種謡言,喧傳宮禁。

無非是李進忠一黨人物。熹宗也有所聞,忙頒諭朝堂,略說:「選侍、皇妹,均屬無恙。」賈繼春又致書閣中,竟有「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等語。給事中周朝瑞,謂繼春造言生事,具揭內閣。


  
繼春又不肯相下,雙方打起筆墨官司來。楊漣恐異議益滋,申疏述移宮始末,洋洋灑灑,差不多有數千言,小子錄不勝錄,只好節述大略。其文云:

前選侍移宮一事,護駕諸臣知之,外廷未必盡知。移宮以後,蜚語忽起,有謂選侍徒跣踉蹌,欲自裁處,皇妹失所,至于投井。或傳治罪璫過甚,或稱由內外交通。臣謂寧可使今日惜選侍,無使移宮不早,不幸而成女後垂簾之事。

況迭奉聖諭,選侍居食,恩禮有加,噦鸞宮火,復奉有選侍、皇妹無恙之旨,方知皇上雖念及于孝和皇太后之哽咽,仍念及于光宗先帝之唏噓。海涵天蓋,盡仁無已。

伏乞皇上采臣戇言,更于皇弟皇妹,時勤召見諭安,不妨曲及李選侍者,酌加恩數,遵愛先帝之子女,當亦聖母在天之靈所共喜也。

光宗閲畢,下旨褒獎,又特諭群臣,仍陳選侍過惡。略云: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