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演義 - 20 / 255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明史演義

第20頁 / 共255頁。

 大小:

 第20頁

朗讀:

德濟返營報功,元璋即督兵攻城。城中守將帖木烈思與石抹厚孫,即石抹宜孫之弟。兩不相下,無心防禦,裨將寧安慶,知不可守,夜遣都事李相縋城請降,約開東門納兵。元璋許諾,李相返城,即將東門大啟,常遇春、胡大海等一擁而入,竟把帖木烈思、石抹厚孫等擒住。

全城已破,當由元璋入城,下令禁止侵暴,並改婺州路為寧越府,即用王宗顯知府事。算是踐言。開郡學,聘碩儒,延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正,吳沈為訓導。時喪亂日久,學校湮廢,至此始聞有弦誦聲。


  

未幾又有樂平儒士許瑗進謁。瑗有才智,放浪吳、越間。及入見,語元璋道:「方今元祚垂盡,四方鼎沸,竊聞有雄略乃可馭雄才,有奇識乃能知奇士,明公欲掃除僭亂,非收攬英雄,難於成功。」元璋道:「誠如君言。

我今求賢若渴,方廣攬群材,共圖康濟。」許瑗道:「果如此,天下不難定了。」元璋大喜,即授為博士,留居帷幄。既而元璋欲還歸應天,乃召胡大海與語道:「寧越為浙東重地,我因你才勇,特命你居守。

現聞衢州守將宋伯顏不花,多智術,處州守將石抹宜孫,善用士,紹興為士誠將呂珍所據,數郡與寧越相近,我留常遇春在此,與你協力,乘間往取三郡。但此三郡守將,俱系勁敵,千萬小心為要!」大海頓首拜受。元璋又囑咐常遇春數語,令與胡大海協同行事,乃即日起程,率軍返應天。

元璋去後,常遇春即進攻衢州,用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具,擁至城下,高與城齊。又於大西門城下潛穴地道,高下並攻。守將宋伯顏不花,煞是厲害,束葦灌油,燒呂公車,用長斧砍木梯,架千斤秤鈎懶龍爪,並築夾城防穴道,井井有條,毫不慌忙。遇春屢攻不克,乃用聲東擊西的法子,明攻北門,潛襲南門。

宋伯顏不花未及防備,竟被突入南門瓮城中,毀壞守具,合城驚惶。院判張斌度不能支,遣使約降,夜出小西門迎大軍入城,守兵盡潰。宋伯顏不花逃避不及,被常遇春活擒而歸。遇春還寧越,胡大海留遇春駐守,自約耿再成攻處州。

想因遇春得衢,故亦不甘坐守。再成曾出兵縉雲,倚黃龍山為根據,立柵屯兵,借遏敵沖。元參政石抹宜孫,自駐處州,另遣將分守要塞,備禦再成。諸將皆怠玩無鬥志。

胡深時守龍泉,聞胡、耿合兵來攻,料知守地難保,竟棄軍來降。無非為德濟嚇慌。大海問他處州詳情,深言兵弱易攻,遂出師樊嶺,與再成會,夾擊桃花嶺、葛渡等寨,應手而下,進薄處州城。宜孫出戰敗績,走閩中。

大海入城撫民。再成又出兵西略,建寧七邑皆降。既而宜孫復收集散卒,欲復處州,至慶元,為再成擊斃。捷書迭達應天,元璋喜甚,命耿再成駐守處州,胡大海還鎮寧越。

尋復改寧越府為金華府。大海雅意攬賢,查得金處有四大儒,遂一一登諸薦牘,請元璋立刻徵用。元璋即遣使賫幣,禮聘四賢,有三人應徵而往,一個就是浦江人宋濂,一個是龍泉人章溢,一個是麗水人葉琛,還有一位青田名士,位置自高,經元璋再三徵求,方出山來輔真主。彷彿劉備之遇諸葛。

正是:

得逢雷雨經綸日,才識風雲際會時。

欲知此人是誰,且至下回再詳。

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


  
卻說青田名士,迭征乃至。這人為誰?系姓劉名基,字伯溫,就是翊贊朱氏,創成明室的第一位謀臣。鄭重出之。先是元至順間,基舉進士,博通經史,兼精象緯學,時人論江左人物,推基為首,以為諸葛孔明,不過爾爾。

江浙大吏,屢征不出,至石抹宜孫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屢稱基才,請他重用。宜孫僅召為府判,不與兵事,基仍棄官歸青田。時黃岩人方國珍,據溫、台、慶元等路,騷擾浙邊,大吏猶專事覊縻,不加討伐,基屢請嚴剿,不見從,乃歸募同志,部勒成軍,借避寇患。及胡大海下處州,聞名往聘,基仍謝絶。

大海乃請命元璋,賫幣往聘,猶不肯起。及元璋命總制孫炎,致書固請,乃慨然道:「我昔游西湖,見西北有異雲,曾謂是天子氣,十年後當應在金陵。今朱氏創興,禮賢下士,應天順人,我不妨前往,助他一臂,得能有成,也不負我生平志願了。」於是束裝就道,徑詣應天。

元璋聞他來見,忙下階恭迎,賜以上坐,從容與論經史,及咨以時事,基應對如流,暢談要策,共得十八條。元璋喜甚,便道:「我為天下屈先生,先生幸毋棄我!如有指陳,願安受教。」可謂虛己以聽。基乃語元璋道:「明公據有金陵,甚得地勢,但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有陳友諒,屢為公患。

為明公計,必須掃除二寇,方可北定中原。」元璋蹙額道:「這兩人勢頗不弱,如何可以剿滅?」基答道:「禦敵當權緩急,用兵貴有次序,張士誠一自守虜,尚不足慮,陳友諒劫主稱兵,地據上游,無日忘金陵,應先用全力,除了此害。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造成王業,明公曾亦設此想麼?」確是坐言起行之計,不比前文進謁之士,專務泛論,無裨軍謀。

元璋道:「先生妙計,很是佩服,此後行軍,全仗先生指導!」基始應聲而出。元璋即命有司築禮賢館,使基入居,宋濂、章溢、葉琛三人,亦住館內。嗣命濂任江西等處儒學提舉,並遣世子受經。授章、葉為營田司僉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