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頁
所有這一切促使史達林作出了轉向以往一向是他的不共戴天的敵人——軸心國的重大決定。
8月中旬,他通知「元首」說他準備談判。莫洛托夫與德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會談,這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與另一位現實主義者的會談。
8月
23日,他們宣佈了震驚世界的外交革命。
不共戴天的仇敵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並同意締約國之一如與他國交戰,另一締約國將保持中立。十分重要的是,這一條約不包含如果締約國之一侵略他國就會使該條約無效的所謂的「例外條款」,而包含這種例外條款是蘇聯與其他國家締結的互不侵犯條約的特點。也許這種省略與條約中的一個秘密議定書有關,這個議定書規定,如果發生「領土或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和波蘭西部將屬於德國的勢力範圍,而波蘭其餘地區連同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比薩拉比亞則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
希特拉因為他的東側受到了保護,便認為他可放手出擊了。
8月
25日,他命令軍隊于第二天早晨五點四十五分開始入侵波蘭。這時,希特拉希望,失去蘇聯支持的西歐列強不會設法援助波蘭。但是正相反,就在希特拉發佈命令的同一天,英國政府的代表與波蘭正式簽訂了聯盟條約。
與此同時,希特拉聽說墨索里尼已決定不參戰,至少暫時不參戰。這兩個挫折使希特拉確信,暫時的退卻是必須的,
8月
25日晚,他取消了入侵命令。
這位納粹領袖這時滿懷希望地等待着外交上的另一個慕尼黑。在以後幾天中,歐洲各國外交部紛紛提出了各種和解、調停和公民投票的建議,而緊急關頭的這些努力沒有一個產生實際的效果。其時,德國將軍們正提醒希特拉,只要再過一個月,便是使我們無法在波蘭平原上調動坦克的秋雨季節。因此,
8月
31日,「元首」發佈了向波蘭進軍的最後命令。
同時,他發表了相當有節制的十六點建議要求波蘭政府考慮;這十六點建議是僅供記錄在案用的。在建議送到華沙之前,希特拉就宣佈它遭到了拒絶,他企圖利用這一欺騙手法來證明這時已發生的對波蘭的猛攻是有理的。
1939年
9月
1日清晨,德國軍隊、坦克和飛機未經宣戰就已全綫越過波蘭邊界。
9月
3日,英國和法國都對德國宣戰。
墨索里尼儘管發表過有關軸心國「鋼鐵般條約」的演講,但仍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開始。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
下一次世界大戰將用石頭打仗。
愛因斯坦
在與史達林簽訂條約時,希特拉的目標是要在他消滅波蘭期間確保蘇聯的中立。然後,他能調集部隊進攻英國和法國,他的確也是這麼做的。當時,他私下宣佈:「讓我們把這一條約看作是確保我們後方的東西吧。」至于蘇聯,這個國家也被列在他將來的犧牲者的名單上。
「目前蘇聯並不危險」,他說道,「只有當我們在西歐的行動自由時,我們才能反對蘇聯。在以後的一、兩年中,目前的局面將繼續存在」。因此,希特拉從一開始就已制訂出他的征服計劃:首先是波蘭,其次是西歐,最後才是蘇聯。他按照這一計划行事,並由此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直到蘇聯和西歐變得十分強大,足以掌握主動權為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是作為由東歐少數民族爭端挑起的歐洲各國間的衝突開始的。在最初的兩年中,諸戰役只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然後,日本於
1941年襲擊了珍珠港,從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變成了全球性的戰爭,正如美國
1917年的參戰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一樣。但此時,兩次世界大戰間的相似處已不存在。
隨着日本閃電般地佔領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的地區比前一次世界大戰多得多。兩次大戰在所運用的戰略和武器上也根本不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戰壕和機槍群為基礎的防守證明優於進攻;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坦克和飛機為基礎的進攻證明強於防守。這一點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特有的戰線的極大的流動性。
整個整個的國家乃至整塊整塊的大陸來回易主,這與
1914年至
1918年間西部戰線流血的僵持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
一、戰爭的歐洲階段
對波蘭的瓜分 在波蘭,德國人第一次顯示了其新式的「閃電戰」的致命效力。首先,一批批俯衝轟炸機轟炸通訊線路,擴大恐怖氣氛和混亂局面。然後,裝甲師在敵人的防線上打開一個個缺口,深深地侵入後方,摧毀運輸和通訊設施,將抵抗的部隊切割成碎片。最後是較輕便的摩托化師和步兵師出擊,必要時在飛機和大炮的援助下,「肅清」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敵軍。
不幸的波蘭正好是一個適合這種戰爭的「機構」。這個國家差不多全是大平原區,几乎沒有能阻擋坦克前進的自然障礙物。波蘭軍隊已毫無希望地成為過時的了,它雖擁有
12個用馬匹、長筒靴和踢馬剌裝備起來的騎兵旅,但只有一個裝甲旅。此外,波蘭最高指揮部已將部隊稀稀拉拉地分佈在整個邊界線上,妄想守衛全國的領土。
德國裝甲師几乎沒費力就突破了選定的目標,切斷了補給綫,包圍了波蘭的步兵師,而德國空軍轟炸目標時僅遇到了波蘭小規模空軍軟弱無效的抵抗。由此造成的混亂使波蘭
170萬軍隊中只有三分之二的部隊被動員起來,而這些部隊中只有不到半數的軍人能到達他們的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