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通史 - 377 / 430
西洋古代史類 / 阿諾斯 / 本書目錄
  

全球通史

第377頁 / 共430頁。

 大小:

 第377頁

朗讀:

我得承認我最不信任蘇聯。我根本不相信蘇聯有能力保持有效的攻勢,即使它想這樣做。而且,我懷疑蘇聯的動機,在我看來,它的動機與我們關於自由的思想几乎沒有聯繫,而只與使別人不和有關。此外,許多較小的國家,特別是波蘭、羅馬尼亞和芬蘭,也都既憎惡蘇聯又懷疑蘇聯。

不過,就在同一個月,希特拉強迫立陶宛交出了梅梅爾市,並就但澤和波蘭走廊問題向華沙提出了強硬的要求。面對德國無限制地擴張的情景,張伯倫于331日保證,在發生「任何明顯威脅波蘭獨立的行為」的情況下,英法將給波蘭人以援助。一個星期後,這一保證發展為互助條約。軸心國的下一個行動是,意大利于47日開始侵略並佔領阿爾巴尼亞。


  

英國和法國又針鋒相對,于413日作出保證,如果羅馬尼亞和希臘的獨立受到明顯威脅,英法將全力支持這兩個國家。第二個月,英-土和法-土互助條約正式簽訂。

英國對東歐各國所作的這些承諾表明英國的對外政策有了一個革命性的開端。半年前,張伯倫還因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遙遠的國家」、英國與它沒有切身的利害關係而拒絶幫它一點忙。現在,他正答應去援助更遙遠的、更難到達的、與英國更沒有利害關係的國家。實際上,這些國家的難以到達使張伯倫的許諾變得毫無價值,除非英國和蘇聯一致行動。

正如丘吉爾于519日向眾議院所宣佈的那樣,「果沒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我們在西方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保障,而如果沒有蘇聯,就不可能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最終,張伯倫于415日開始與蘇聯人談判。

到這時,雙方相互間仍很不信任,因此,沒有取得什麼進展。西方領導人仍為先前張伯倫對蘇聯紅軍的戰鬥力、蘇聯領導人的動機和蘇聯鄰國的反應所表露的懷疑和擔心所困擾。同樣,隨着軸心國在西班牙、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節節勝利,史達林的疑慮也在不斷增長。他越來越懷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國轉而向東方擴張、反對蘇聯;這種懷疑在他于1938年中期放棄西班牙共和國和于193951日派冷酷無情的老黨員維亞切斯拉夫·M.莫洛托夫取代國聯不屈不撓的支持者李維諾夫的做法中表現了出來。

這種相互間的不信任使1939年夏蘇聯與西歐兩大強國的談判流產,而關於哪一方應對這一失敗負責的問題至今仍處于爭議中。美國兩位歷史學家斷定:「總的說來,蘇聯在這一階段後期的政策是一種無恥的欺騙。」相反,英國一位歷史學家堅持認為,「人們無論怎樣旋轉占卜用的水晶球、試圖根據1939823《德一蘇互不侵犯條約》的觀點去研究未來,都很難看出蘇聯還有其他什麼路可走。」也許這些評價中的每一個都是相當確實的,因為當時相互間的疑心非常大,以致雙方不僅仔細考慮了與希特拉打交道的可能性,而且也在這一方面採取了措施。

從表面上看,蘇聯和西歐強國都贊成組成「和平陣線」。不過,若考慮到當時的環境,這一點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例如,531日,莫洛托夫宣佈,組成和平陣線是不可能的,除非英法接受互惠與平等義務的基本原則。具體地說,他要求蘇聯的鄰國——芬蘭和波羅的海的三個國家——必須得到與波蘭、希臘、羅馬尼亞和土耳其所得到的同樣的保證。

但是,波羅的海各國已與德國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拒絶接受蘇聯和西方的任何保證。倫敦認為這就結束了提供保證的可能性,而蘇聯人則把這種見解說成是對這一問題的墨守成規的推托和迴避。同樣,波蘭人拒不同意戰時讓蘇聯紅軍在波蘭領土上作戰。他們堅持認為,蘇聯的援助應僅限于提供軍用物資方面。


  
從波蘭人的觀點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卻反駁道:「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美國軍隊如果不能在法國領土上作戰就不可能同法國軍隊實行軍事合作一樣,現在,蘇聯軍隊如果不能進入波蘭領土,也就不可能同法國和英國軍隊實行軍事合作。」

在這一爭論的背後是倫敦方面的令人痛苦的懷疑——懷疑蘇聯人的真正目的是要獲得隨意進入波蘭和波羅的海各國的正當理由;當蘇聯人堅決主張向波羅的海各國提供的保證除了要針對直接的侵略外還應針對間接的侵略時,這種懷疑被進一步加深。蘇聯人的這一主張意味着如果波羅的海某國的政治變化看上去有利於侵略者,蘇聯就會立即採取行動。對倫敦來說,這樣的安排是招致蘇聯擴張主義的一個無法容忍的因素。

就蘇聯人方面來講,他們擔心,如果他們答應在德國人進攻波蘭時參戰,而他們又不能派軍隊開入波蘭領土迎戰向前推進的德國人,那麼,德國人就會很快地佔領波蘭而到達蘇聯邊界。那時,英國和法國是向德國正式開戰,還是按兵不動,讓蘇聯獨自對付德國人的猛攻呢?7月,當張伯倫的兩位代表按照他的指示向在倫敦的一名德國官員提及簽訂英-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可能性時,蘇聯人的擔心被進一步加重了;這一條約將使英國擺脫它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當時,張伯倫因向波蘭所作的保證而感到不愉快,因與蘇聯的談判而更感到不愉快,因此,他是在抱著恢復他的綏靖政策的目的試探德國人的態度。德國政府對英國的這些主動姿態毫不感興趣,而這些姿態無疑可用來證實克里姆林宮的懷疑,即張伯倫最感興趣的是孤立蘇聯,促使希特拉轉向東方。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