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編定本仍是印度文學的經典和印度傳統的寶庫。書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書中大量的故事為世世代代作家改採用,書中的哲學詩《薄伽梵歌》成為印度教最重要的聖典。
在科學方面,笈多時代的成就也是很傑出的。與希臘人的交往使雙方的思想發生有益的交流。公元
476年生於華氏城的阿耶波多是天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教導說,地球是一個球體,它圍繞地軸自轉;月食是地球的陰影落在月亮上所引起的;太陽年的長度為
365.
3586805天——這一計算的誤差極小。
另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彘田精通希臘科學,而且極有天賦,他實際上對所有各門自然科學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無疑,最偉大的貢獻是提出了「
0」的理論和作為演算基點的十進制。這-基點可以是任何數;印度人選取
10大概是因為他們靠
10個手指計數。有了十進制,需要的單數僅為
0,
1,
2,…
9。而古代希臘人則不同,對他們來說,
888中的每一個
8都是不同的。
對羅馬人來說,
888就是DCCCLXXXVIII。若應用這些進位制,要進行乘、除法運算顯然是很困難的。這些簡單的印度數字被阿拉伯商人和學者傳到西方,並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儘管這些數字具有明顯的優點,卻長期受到藐視,被認為是異教徒的東西,而且太易偽造了,因為短短的一划可以把
0變成
6或者
9。
直到
15世紀後期,印度阿拉伯數字才在西方流行,打開了現代數學和現代科學的大門。現在回顧起來,印度的這一貢獻是很突出的,可與輪子、槓桿或字母表這些發明相媲美。
第十章
中國文明
可得到賢明的人時,政治就興盛,得不到賢明的人時;政治就衰落。
孔子
與印度文明的不統一和間斷相比,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中國的發展情況與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國人到來之後所發生的情況不同,沒有明顯的突然停頓。當然,曾有許多遊牧部族侵入中國,甚至還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國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習俗或畜牧經濟,相反,是入侵者自己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
其原因在於中國較與世隔絶,它僅僅受到西北遊牧民的侵略。中國無需與侵入印度的一批批具有較複雜的文化,因而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其種族和文化特點的民族打交道。中國人一開始都是蒙古種人,他們在向東擴張至太平洋、向南擴張到越南的過程中,同化了那些游收入侵者和較為原始的部落。因而,中國人在他們整個歷史上享有同一種族和同一文化。
在古典時期,這種同一性如我們將看到的,得到進一步加強,因為中國人統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種極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而印度則不同,那裡今天仍有
14種「民族語言」;英語是其中的一種,用尼赫魯的話來說,它在其他
13種語言中起着「連結」的作用。
在中國,與文化同一性一樣重要的是,各時期都存在着驚人的政治上的統一。這一點在相當大程度上可解釋為:是由於中國文明,這個唯一在任何時候都未產生過祭司階級的偉大文明,具有獨特的現世主義。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蒼天獻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職責比起他的統治職責來,始終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存在於歐亞其他文明中的教士與俗人之間、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巨大分裂,在中國是不存在的。
中國也沒有與印度史詩相當的東西,因為印度史詩飽含玄學,其內容多與個人的靈魂得救有關。中國人的經典都強調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尤其是強調家庭成員之間、國王與臣屬之間的關係。這種對現世的強烈偏好為政治組織和政治穩定提供了一個堅固的、根本的基礎。而這一基礎又由於中國人在這些世紀裡實行一種獨特的制度——在全國競爭性考試的基礎上選任文官——而得到進一步加強。
與這類似的情況在西方或其他任何地方過了二千年才出現。
以上所述的這些歷史背景情況,可用來幫助說明本章所要闡述的中國文明和中國歷史。
一、過渡時期
東周時期
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絶,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見第六章
第四節)。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決定而且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變革的根本原因如同在印度那樣,是由於鐵得到採用。鐵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晚,直到公元前
600年前後才大量出現。
但是,到公元前
5世紀和
1世紀時,它已給中國社會和中國政府留下了自己的標記。
鐵發生影響的方式是大家熟悉的。新的、更有效的鐵製工具使農業有可能從原先的黃河發源地向南擴展到森林茂密的長江流域
相當於從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擴展到恆河流域。鐵製工具還促進了流域地區大批的排水工程、為長距離施運大批商品而進行的運河開挖以及西北乾旱地區的灌溉工程。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着生產率有了巨大增長,生產率增長又轉過來促進貿易和工業,並最後使大部分經濟商品化。貨幣在較早時候就已開始使用,通常以貝殼的形式出現。現在又出現了銅幣,並日趨廣泛地使用於各經濟部門。在經濟商品化的過程中,產生一個新的商人和匠人的階級。
他們自由且富裕,因而不再象過去那樣依靠封建主;相反,他們組成新的貨幣貴族,並很快向封建主至高無上的地位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