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接着,波斯皇帝大流士決定對希臘本上頑固抵抗的希臘人進行懲罰,他派出一支遠征軍,于公元前
49O年在雅典西北面的馬拉松登陸。雖然雅典人由於諸城邦之間的敵對,几乎是獨自作戰,但他們的方陣還是予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大大提高了希臘人的士氣。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寫道:「在希臘人中,看到波斯服裝、看到穿波斯服裝的人而敢於勇敢地對付,這些人當屬最早;在那時以前,希臘人只要一聽到波斯人的名字就感到恐怖。」
十年後,波斯人又捲土重來,集結的武力比十年前要強大得多,這一次是取道穿越色雷斯和色薩利的陸路。一支由斯巴達人統率的混合部隊為阻擊波斯人,在溫泉關英勇地力戰至死。雖然波斯人攻入並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軍在附近的薩拉米斯灣擊潰了波斯人;當波斯人從愛琴海撤退時,希臘聯合艦隊尾隨其後,贏得又一次海戰的勝利。不久,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陸續擺脫波斯人的統治,希臘人成為世界上最大帝國的戰勝者。
希臘人的勝利有着重大影響。首先,使希臘人免于遭到東方專制主義的統治,得以保持自己的特點,為人類文明作出其獨特的貢獻。這一點亦為柏拉圖所認識到;他寫道:「倘若雅典人和斯巴達人的共同決心未能擋住迫近眉睫的奴役,我們也許已可以說,希臘各城邦已混雜一團,希臘人混同野蠻人,其處境與眼下生活在波斯暴政下的那些民族差不多,被拆得七零八落,或者可憐地雜聚在一起。」
希臘人的勝利,特別是雅典海軍的勝利,也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因為划船投入戰斗的劃手都是無財力將自己裝備成重甲步兵的公民,所以,城市貧民這時在軍事上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有財產的重甲步兵還要重大。這自然加強了民主政治運動的發展。民主政治在伯裡克利時期
公元前461-429年達到最高潮。
伯裡克利雖然出身貴族,但是一個熱心誠摯的民主主義者;他將權力轉移到由全體男性公民組成的公民大會手中。公民大會是處理雅典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它一年召開
40次例會,如果需要的話,還召開臨時會議;不僅解決一般政策問題,而且還為政府在外交、軍事和財政等一切領域的活動作出詳細決定。伯裡克利還規定大部分公職實行薪給制,使貧民有可能擔任公職。
另外,他還建立許多由陪審團作最後決定的民眾法庭,陪審法官由抽籤產生,所有公民都可擔任。因而,伯裡克利在悼念公元前
431年因與斯巴達人作戰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禮演說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稱:
我們的政體並不與其他人的制度相敵對。我們不模仿我們的鄰人,但我們是他們的榜樣。我們的政體確可以稱為民主政體,因為行政權不是掌在少數人手裡,而是握在多數人手中。當法律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公正地調解人們的私人爭端時,民主政體的優越性也就得到確認。
一個公民只要有任何長處,他就會受到提拔,擔任公職;這是作為對他優點的獎賞,跟特權是兩碼事。貧窮也不再是障礙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於國家,不管他的境況有多黯淡。
雅典在希波戰爭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導致其最終建立起雅典霸權,而斯巴達由於其固定不變的經濟和經常受到希洛人起義的威脅,仍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雅典帶頭聯合愛琴海各島及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組成一個同盟;因同盟總部原先設于提洛島上,故稱提洛同盟,同盟的宗旨是防備波斯人有可能進一步發動的進攻,以確保盟邦的共同安全。原則上各盟邦地位平等,召開全盟例會時,每一加盟城邦各只有一票表決權。但實際上,從一開始起,便由雅典派出將軍,掌握行政領導權;沒有戰艦或不願提供戰艦的盟邦須向雅典交納貢金。
雅典還逐漸加緊對入盟各邦的控制:同盟金庫從提洛移至雅典;雅典鑄幣成為共同的交換媒介物;入盟各邦不得退盟。因而,到公元前
450年,同盟已變成了一個帝國,用歐裡庇得茲的話來說,雅典的權力已從愛奧尼亞「向外擴大到大西洋」。
雅典的帝國主義是比較開明、仁慈的,從以下事實中可以看出來:雅典的大部分盟邦一直對雅典保持忠誠,直到後來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真正結束為止;而且,當它們真的發動叛亂時,煽動反叛的都是些主張寡頭政治的不同政見者,因為廣大人民通常並不認為雅典的公民大會是壓迫者,相反,把它看作是反對他們本國壓迫者的保護人。不過,由於雅典不斷向外擴張,並引起了斯巴達的恐懼;因而,公元前
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一方是海上強國,另一方是陸上強國,戰爭連綿十年之久。斯巴達軍隊雖然年年攻掠阿提卡,但未能突破連接雅典和大海的長城,也不能保證後繼物資的供給。而雅典人一方,由於公元前
429年遭受到禍害嚴重的大瘟疫,人口死去近一半,連伯裡克利也罹疾而死,所以,只能胡亂地攻擊伯羅奔尼撒沿岸一帶。公元前
415年,雅典決定派艦隊遠征西西里,切斷斯巴達的糧食供給,結果以慘敗告終。
修昔底德寫道:「艦隊和軍隊統統從地球表面消滅掉,什麼也未能保全下來。」於是,雅典盟邦紛紛叛離,斯巴達人終於擊毀長城;而雅典于公元前
4O
4年因受到圍困、饑餓逼迫,只好宣佈投降。雅典僅保留了一個城邦的地位,艦隊和帝國統統喪失,甚至連其自我標榜的民主政治也因得勝的斯巴達強加一個短命的貴族寡頭政權而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