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所述,鐵製工具為農業擴大到森林茂密地區,為商業和殖民地拓展擴大到新的海岸地區,提供了便利條件,從而使文明的擴展成為可能。但是,到了古典時代,這一共同模式不復存在。印度和中國的新興文明地區通常仍從屬於原先的文明核心地區,而西方則不同,羅馬由於發展起軍事上的優勢,因而不僅征服了巴爾幹半島的希臘本上,而且還征服了古代中東的西部地區——小亞細亞、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埃及。在征服過程中,羅馬使西方歷史進入一個新階段,開始了一個雖與過去有聯繫,然是新的西方文明。
希臘和羅馬這對姐妹文明的歷史和性質是本章要論述的主題。
一、形成時期,公元前
800-
500年
公元前
12世紀,隨着多里安人的入侵,希臘墮入「黑暗時代」(見第六章
第四章
)。這一時期的希臘以農業為主,實行部落制和貴族政治,活動範圍限于愛琴海區域。到公元前
6世紀末,這一切都改變了。部落組織讓位於城邦;其他社會等級起來向貴族階層挑戰;工商業開始發揮重大作用;希臘殖民地逐漸遍佈整個地中海沿岸一帶。
所有這些發展構成了形成時期希臘世界的全面轉變,為後來的古典時代打開了通途。
希臘地區的地理特點是促成這些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希臘地區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廣闊的平原,而具備這些天然條件,併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是供養如中東、印度和中國所建立的那種複雜的帝國組織所必需的。在希臘和小亞細亞沿海地區,只有連綿不絶的山脈,這不僅限制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把陸地隔成小塊。因而,那種可作為地區合併基礎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臘人是沒有的。
入侵者入侵之後,在彼此隔離的村莊裡安居下來。這些村莊通常座落在易於防衛的高地附近,因為高地上既可設立供奉諸神的廟宇,又可作為遭遇危險時的避難處。這些由村莊擴大而成的居留地一般稱為「城邦」,而提供避難處的地方稱為「衛城」或「高城」。城邦常策略地設在土壤肥沃的地方或商路附近,因而吸引來更多為移民,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城市。
許多小城邦就是這樣形成的,彼此較為隔絶,而又生氣勃勃地獨立不移。
開始時,這些城邦主要靠自然農業、放牧和捕魚為生。但是,到公元前
8世紀初,這一自給自足的經濟因人口密集而遭到破壞。渴望土地的農民不得不到海上去當海盜、商人或殖民者,或者如時常發生的那樣,三者兼而事之。到
5世紀,包括黑海在內的整個地中海地區環布繁盛的希臘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成為與母邦一模一樣的海外城邦(見第七章
第二節)。
這些發展引起一個最後改變整個希臘世界的連鎖反應。殖民地用部把以穀物為主的各種原材料運到人口過剩的希臘,作為回報,得到酒、橄欖油和諸如布、陶器等製成品。這種貿易使希臘本國的經濟急速發展。希臘土壤較適于經營橄欖園和葡萄園,而不適于作麥田。
由於多岩石的山坡能用來種葡萄樹和橄欖樹,土地的開墾面積大大增加。因而,轉向商業性農業,使能夠養活的人口比從前經營自然農業時增長二至三倍;此外,對製造業的促進也是很大的,這可以從不僅在地中海周圍,而且深入內地,在俄國中部、德國西南部和法國東北部也發掘出大量希臘陶器這一點上看出來。與此同時,希臘商船隊在往返運送貨物方面也獲得很大成功。那時的貨物與奢侈品截然不同,體積龐大,以如此巨大的規模運銷各地,在歷史上確還是第一次。
希臘人率先用硬幣作交換媒介,硬幣日漸廣泛的使用也有效地促進了所有這些經濟活動。有位經濟史學家斷言:「公元前
6至
4世紀之間,希臘經濟正飛速上升。…若充分估計不同時代的具體情況,雅典經濟給人的印象與
19世紀的歐洲有點相似。」
歐洲
19世紀的經濟革命促進了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深入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革命。希臘從公元前
8世紀起也發生了相同情景。農業商品化不僅意味着獲利,也意味着負債,尤其對小土地所有者來說。從前,貴族收租是以收取部分農作物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年景不好時,只好大家一道勒緊褲帶度日。
而現在,外國市場、貨幣經濟和新的奢侈品相結合,使小農們受到了各種傷害,如時常不得不抵押物品,喪失贖取權,甚至失去人身自由。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導致激烈的階級鬥爭,使群眾吵吵閙閙地要求廢除債務、重新分配土地。同樣,城市裡新的富裕家庭也起來要求獲得與他們經濟力量相符的政治地位。他們取得了手工業工人、碼頭裝卸工人和水手這些城市貧民的支持。
於是,所有這些對現實不滿的人一道奮起反對由擁有土地的貴族掌權的傳統政治制度。
6世紀時,改革運動大大加強了。這是由於往昔在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的貴族騎兵這時已由穿戴盔甲、沉重地武裝起來的步兵,也就是重甲兵所取代的緣故。重甲步兵左臂挎盾、右手執長矛,以密集隊報排列成堅固方陣,作戰時步調一致,因而與以往戰無不勝的騎兵對陣時,能以密密的陣勢將他們打敗。這一新事物不僅瓦解了貴族政治權力的軍事基礎,而且提高了那些獨立的、能為進入方陣而裝備自己的農民和工匠的地位,加強了他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