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全球通史》
1500年前、後的世界
作者:[美]斯塔夫理阿諾斯
第一編 文明之前的人類
本書的第一編論述人類在文明之前的
200萬年的歷史,其餘卷編論述不足
60O
0年的人類文明史。因此,本書顯然是以最短的篇幅來論述人類進化過程中最漫長的時期,筆者之所以偏重人類的文明史,是因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速度一直在不斷加快。地質年代以數十億年為計算單位,人類史前時代以數千年為計算單位,而自從文明到來之後,紀年單位不斷縮小,已是以數百年甚至數十年為計算單位。時至今日,每天都有重大的事件無休無止地蜂擁而來,無情地包圍着我們。
變化之速確實已經引起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人類是否能迅速適應變化,以避免被淘汰甚至被滅絶的命運呢?
由於諸重大事件發展的不平衡性,本書的研究也有所側重。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因此而低估史前時代所發生的一切的意義。在史前時代的千萬年中,有兩大發展為以後的全部歷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一是靈長類逐漸轉變為人類,即人類的祖先轉變為真正的人類;其二是原始人從靠大自然恩施的食物採集者轉變為日益擺脫大自然束縛、掌握自己命運的食物生產者。
這兩件劃時代的大事,即人類的形成和農業的產生,就是第一編前二章
要討論的主題。
雖然早期的人類邁出了決定性的第一步,為以後的發展提供了先決的條件,但這畢竟只是最初的步伐。在轉變為能夠思維的動物的過程中,人類學會了使用語言、工具和火;在轉變為食物生產者的過程中,人類學會了種植、學會了使用鋤頭和鐮刀。這些技術的獲得使人類從周圍的動物中分離出來,但是,與後來的技術相比,這些技術還是最原始的。如果在現代的計算機或宇宙飛船的旁邊放上一把石斧或石鐮,就會顯出兩者間的霄壤之別。
這種差別雖不言自明,然在這裡強調一下還是必要的。因為它說明了人類活動範圍的逐步擴展,這種擴展在本書各編的引言中也都特別提到了。
技術愈原始,其使用範圍也就愈有限;反之,技術愈先進,其使用範圍也就愈廣闊。史前時代,食物採集者的活動只能侷限在進行狩獵活動的方圓數英里內;原始耕作者的活動只能侷限在自己所在的村落及周圍的田野和牧場上。因此,史前時代人類各群體的活動範圍可以說是「地方性」的。本書後面各編和《
1500年以來的世界》一書中所記述的人類後期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人類的活動範圍如何從當地擴展到地區、擴展到各地區之間,進而擴展到全球、擴展到星際的歷史。
第一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質
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
傑弗裡·巴勒克拉夫
本書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點就在於: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侷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書的觀點,就如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
一、世界史的目的
對歷史進行全球性深索的方法是現代歷史編纂學的嶄新起點。從十八世紀啟蒙時代起,歷史研究注重國別史,而不注重人類史。但是近年來,當代各重大事件的全球性日益顯著,人們對世界史的興趣也隨之大增。由於宇航員幾小時內即可繞地球飛行一周,甚至登上月球,由於報上刊載的有關亞非的文章,其數量並不少於有關歐美的文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觀察歷史的視野必須愈益擴大。
要瞭解這個名符其實的「一個整體」的世界,研究世界史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人們之所以致力於世界史的研究,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實用價值。同樣重要的是,人類歷史自始便具有一種個容忽視,必須承認的基本的統一性。要確切認識西方的歷史或非西方的歷史,沒有一個包含這兩者的全球性觀點是不行的識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瞭解各民族在各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臾進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確實,這種相互影響在哥倫布和達·伽馬進行海道探險之前,是時斷時續,微不足道的。哥倫布、達·伽馬及其後繼者在短短幾十年間使世界各地區開始直接交往,這種交往日益頻繁,持續至今。與此相反,
1500年以前的各人類社會均處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離的狀態之中。不過,這種閉塞狀態從來不是絶對的。
早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漫長數千年中,人類各部分實際上已在相互影響,只是相互影響的程度隨歷史時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本書論述
1500年之前的歷史時期,本書的主題實質上就是由這一時期中人類各部分相互影響的詳細情況構減的。
1500年以後,由於人類的通訊聯繫日漸加強、交通工具不斷髮達,整個地球以加速度日益縮小,現在,竟被人們稱為「宇宙飛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
二、世界史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