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秋列國志傳 - 120 / 190
古典小說類 / 余邵魚 / 本書目錄
  

春秋列國志傳

第120頁 / 共190頁。

 大小:

 第120頁

朗讀:

掩余大驚,以書報知燭庸。燭庸思無計策,回書與掩余曰:「闔廬既用孫武為帥,伍員、伯嚭為將,來攻我等;勢不可擋,莫若投降楚國,以保萬全。」掩余然之。是夜,遂詣鐘吾與燭庸舉二城降楚昭王。

昭王問子西可否,子西曰:「闔廬既殺王僚而逐二弟,此二人乃其仇人,今日困窮而來,焉可不納?然吳兵見二子舉城來降,必然移兵攻舒,可令二將引兵守舒,使其自相攻殺,我則安坐以待收功。」昭王大悅,受其降表,即令二將各引精兵五千,前保舒城。


  

孫子聞知,即謂子胥、伯嚭,合兵攻舒。二將會兵于舒城三十里下寨,打戰書入城。掩余堅守不出。燭庸曰:「楚王令我兄弟守舒,以建初進之功,今吳兵攻城甚急,若不戰退敵,倘舒城有失,我等無計保身。」掩余曰:「彼眾我寡,焉可出敵?只宜深溝高壘,以勞其師。」燭庸曰:「若兄畏吳如虎,何日能退其兵,爾不欲戰,我當自出。」遂披掛引兵,開東門殺出,吳兵列開陣勢,出馬而待,燭庸大罵:「伍員亡國囚徒,焉敢疏吾骨肉,陷吾國家!」伍員便不答話,拍馬直取燭庸,戰不十合,掩余亦引本部從西門殺出,雙馬夾攻。伯嚭挺槍殺出救護,四馬鬥作一團,不分勝負。

子胥拍馬而走,燭庸兄弟舍伯嚭來迫子胥。伯嚭見燭庸所帶之兵多有吳人,在陣後大呼曰:「汝等父母妻子在吳,若戀楚將,不速反戈歸國,吳王將滅爾族矣!」吳兵在楚者聞伯嚭之言,各個拋戈棄甲,投拜伯嚭馬前。燭庸見眾兵散漫,抽兵欲保舒城,伯嚭截住歸路,大戰二十餘合,不能得脫。子胥分兵殺入陣中,掩余不能遮架,被斬于馬下。

燭庸奮力殺出,走上五里,伯嚭已及,望背後射之,亦中箭落馬。

子胥、伯嚭二人,盡收降卒,打入舒城,,令人遞書人楚,曆數平王、無忌之罪,昭王聞舒城已陷,又得子胥之書,大驚無措,右令尹子常,左司馬鬥辛,右大夫子成,皆請出兵迎敵。

左令尹子西進曰:「姬光初得大位,恤愛百姓,民皆親附,況且伍員、伯嚭,楚之仇人,則以為將,孫武世之高士,則以為帥。其君臣合心,將佐效力,焉可輕敵?子胥父兄之仇,皆無忌之讒所致,依臣之見請發無忌之塚,斬其首級,令人持與子胥,使其削平生之恨,好退兵講和,以免二國刀兵,豈不勝於出敵。」昭王然之,詔發無忌之塚,斬其首級,使使渡江,持見子胥。子胥見無忌之首,擲地唾詈亂劍斫之,便欲引兵渡江。

孫子止曰:「楚王既知罪過,發塚以斬無忌之首,所以息明輔之怒也。公既賫到仇人之首,不如止兵江口,回奏吳王,姑緩數月,待時而舉,方濟大事。」子胥依武之言,按兵不動,具表奏于吳王。吳王詔二將之議,雖是不可抽兵,只宜屯兵于夏口,以待天時。

孫武得吳王之詔,鎮日在夏口辦造戰船,操練水軍,以待南伐,不在話下。

且說楚使回報昭王,昭王聞子胥兵不渡江,大喜,以宴群臣,時近楚之諸侯悉來進賀。蔡昭公與唐成公乃小國諸侯,亦來賀楚。蔡昭公有狐裘佩玉,價值千金,唐成公有肅霜馬,日行千里。右令尹子常欲求二公之裘玉與馬,二公不肯,子常即讒于昭王曰:「蔡、唐二國必然與吳連兵來攻我國,不如拘留二君,待吳兵退後,方可放還。」昭王然之,遂留二公子楚。

二公日夜思歸而不能得,唐侯守馬之仆自相謀曰:「吾主不忍一馬而久淹于楚,何其重畜而輕國哉!不如今夜私盜肅霜,獻與令尹,倘得主公歸唐,吾等雖坐盜馬之罪,亦何所恨?」


  
眾皆然之。是夜,眾仆候唐公寢定,即盜肅霜馬進于子常,曰:「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獻上良馬。」子常大喜,受其所獻。次日,即告昭王曰:「唐侯地偏兵微,諒不足以成大事,可赦唐侯歸國。」王信之,遂放唐成公返國。唐胡曾先生有詩云: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唐公不見機,莫惜驌馬需輸令尹,漢東宮闕早時歸。

唐侯既得歸國,其眾仆各自繫頸待罪于殿前。唐公問其何罪?仆曰:「君以愛馬之故,淹于楚國,臣等未奉君令,私盜良馬,以獻子常,臣之罪也!故引頸以待。」公曰:「此寡人之罪,二三子之功,尚何見罪?」各加重賞。蔡侯聞之,亦解所服之裘,所佩之玉,獻與子常。

子常亦將前事告昭王。昭王既放蔡侯,蔡侯出離楚城,恥怨子常,將渡漢水,取白璧沉于漢水,而誓曰:「吾若不能伐楚而南渡者,有如大川!」既歸,遺書與唐侯相約朝吳。

蔡昭公既約唐成公共朝東吳,吳王迎接二公入朝曰:「楚王無道,拘留諸侯,吾聞大王招賢納士,將有伐楚之意,故我等願助半臂之力,共滅無道!」吳王大喜,曰:「孤實久有此意,奈天時人事尚未相和,今承二公相助,孤當從命,二公請回,引兵會于夏口,伐楚之後,共分荊地,以配功績。」二侯拜謝歸國,操兵練將,專待吳之文書到,即引兵相會。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