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吳三桂演義 - 108 / 116
古典小說類 / 不題撰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吳三桂演義

第108頁 / 共116頁。

及既大敗,馬,胡二將乃欲僥倖一戰,以轉敗為攻,不亦難乎?自此湘境可以無憂矣。」碩岱說罷,徐又接到蔡毓榮等文報,以大軍直進貴州,令碩岱移兵辰州,為接濟運道。碩岱乃遵令移兵而去。

且說趙良棟自得旨授為雲貴總督,並授勇略大將軍之任,與王進寶同進雲貴。探得譚洪一軍尚在洪雅一帶,誘勸地方富戶藉資,續募人馬萬餘人,因此軍勢復振。趙良棟乃謂王進寶道:「譚洪為人精悍好鬥,且臨陣已久,號為勁敵。若彼軍勢復振,成都不無後患。


  

以成都新定,凡附降之勇尚多為三桂舊人,若譚洪舉兵再入成都,城內稍有應之者,則吾等向來心力定化為烏有。即幸成都可保,而彼以大軍撓吾之後,吾等亦難於安枕也。」王進寶大以為然。時趙、王兩軍已到井研,乃移兵反向洪雅而來,要先破了譚洪,然後進滇。

計策既定,乃移兵向西,望洪雅進發。

時譚洪續招萬餘人,連舊日所存人馬不下三萬。聽得成都已陷之後,趙良棟、王進寶等已相率入滇,乃提兵復欲再爭成都。令韓大任引兵為前部先鋒,穿浦江,過新津,直撲成都。王進寶聽得,卻欲以兵直趨洪雅。

趙良棟道:「洪雅非譚洪根據之地,得之亦無濟於事。因我縱取得洪雅,譚洪不能另竄他所也?今日惟有先破譚洪,則川省盡安矣。」正說話間,忽先隊米光元帶一人進帳,那人卻是周將夏國相所委,欲赴西藏與達賴喇嘛相約,請其興兵犯川,以繞敵軍之後者。及道經金沙江,為土司人所獲,解赴趙良棟軍前。

趙良棟細問,那人姓名為林紹忠,乃周大學士林天擎之子。因西藏向來懾服三桂,當三桂未起事以前,托王屏藩歲運良馬三千匹,皆賴藏人為之轉運。及三桂事起,西藏人亦多為附從,所有川省接應各道糧食器械,實藏人之力居多。即三桂初次由川進兵因病發回時,康熙帝主親征之議,藏中達賴喇嘛亦曾表奏北京,請再招降三桂,劃雲南為三桂藩封,如三代諸侯以世守其地,此折為康熙帝所斥。

自此,三桂敗事,藏人仍未與三桂絶交,故夏國相深知藏人有反動之心。且數十年來彼此往來甚密,此時見川省已失,雲南如唇亡齒寒,夏國相乃欲利用藏人以躡敵之後也。趙良棟細看夏國相書中大意,乃力言戰事雖敗,兵力未衰,力請達賴喇嘛相助力,則一舉可以恢復。

又故言北京朝廷對待藏人屢次加兵撓川陝,他日事平,願割川東之地以實西藏,永扶西藏為自主國,等語。趙良棟看罷,謂王進寶道:「如藏人起而為彼助,則川省必危。吾軍被躡,吾軍亦休矣。觀于此書,更防譚洪入藏與藏人勾結,益不能不先破譚洪矣。」於是盡移兩軍,以繞譚洪之後。

時譚洪一路已抵蒲江,趙良棟亦率兵趨蒲江,與譚洪會戰。一面飛報成都,使張勇調兵以阻譚洪入藏之道。張勇得報,乃移咨孫思克,引兵趨清溪打箭爐,扼川藏要衝,以防譚洪奔竄。去後,趙良棟道:「三桂與藏人有交,而譚洪尚在川省,一旦起而聯絡,心腹之患也。

今夏國相所遣入藏之人為吾所獲,此天奪敵人,此行破譚洪必矣。」遂以大軍離蒲江二十餘裡下扎。因聽得譚洪已知趙王二將回兵,故亦駐兵蒲江,不敢遽進也。故趙良棟與王進寶到時,兩軍即在蒲江相遇。

趙良棟以譚洪所部多是新招之勇,未經訓練,志在急戰,譚洪亦以趙、王二軍往返疲勞,乘其喘息未定,欲急破之,乃令韓大任以本部萬人獨當王進寶,而親率諸將單迎趙良棟。並令韓大任且勿先出,待自己親攻趙良棟時,看王進寶接應,然後擊之。

韓大任得令去後,譚洪卻以胡念恩、譚延年分張兩翼,先直趨趙良棟大營。趙良棟以譚軍挾一股鋭氣,來勢頗猛,令軍中略避之,只堅壁以待。譚洪督兵撲進時,皆被趙良棟軍中抵禦。自辰至午,趙軍依然不出。

譚洪急下令道:「趙良棟一軍非不能戰也,欲乘我憊耳,宜以猛力乘之。若能破其前軍,即可迎刃而解。」下令後,三軍一齊奮進,譚洪卻親自指揮。趙良棟見譚軍歷間兩時仍未少懈,乃謂左右道:「彼懼我乘其憊,又退無可退,故奮力一擲耳。


  

軍法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雖軍力未懈,然焉可以久持乎?吾軍此時應出矣。」乃揮軍直出。早聽得王進寶一軍已與韓大任相持,乃急令軍士猛進,並謂一經破了譚洪,則韓大任亦同時必退,故亦親自指揮。

兩軍喊殺連天,矢石如雨,互有死傷。惟譚洪一軍,仍不少怯。趙良棟道:「譚洪真勇將也。」說罷,惟令以大炮摧之。

原來譚洪平日善於鼓勵軍心,故每戰必然奮勇。奈此次軍士多是新招烏合,未經訓練,不及趙軍久經戰陣。且趙軍槍炮皆南懷仁手新制的利器,又是洋式,因此勢力實在不敵。自趙良棟傳令炮攻之後,每巨炮一響,當者披靡,死傷極眾。

譚洪部將譚延年,見趙良棟巨炮利害,恐不能持久,乃自率一部冒險衝出,直衝趙良棟中營。趙軍措手不及,頗有損傷。幸趙良棟平日治軍得法,營陣亦嚴,譚延年雖勇,終不能衝入。唯當譚延年衝出時,譚洪亦乘勢率軍冒彈林而進,趙良棟軍勢稍卻,深恐陣腳移動,乃令軍士不得退後,待譚軍撲近時,一齊發槍猛擊之。

譚軍死傷甚眾,惟仍不稍退。譚洪以此戰為孤注,若再敗則無輓回之日矣,故亦主決死戰,只令軍士有進無退,雖有死傷,亦踐屍而進。每次發槍,即跟定槍聲,直撲趙營,異常奮勇。怎奈大局已去,只存譚洪一支新募軍兵,已無濟於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