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吳三桂演義 - 56 / 116
古典小說類 / 不題撰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吳三桂演義

第56頁 / 共116頁。

因此本藩大覺為難。將軍若有良法,願乞賜教。」馬雄道:「有這等事?某一概不知。大王曾有見過孫延齡否?不知孫某意見若何。」尚之通道:「孫公木偶耳,毫無決斷。今可與謀者,唯某與將軍耳。」馬雄道:「然則賢王既先得風聲,必有高見,願乞明言。」尚之通道:「吳王此舉,其名固正,其言亦順,故一經號召,四方響從,某固懼不能抗之。

且我軍心難用,若強之使戰,勢將倒戈而向,是吾等即不死於吳軍,亦將死於我軍。即幸能苟存,朝廷亦將乘撤藩之勢,以兵敗見誅。是某與將軍一進一退,皆死無葬地矣。」言罷,嘆息不置。


  

馬雄大為感動,乃奮然道:「大丈夫貴自立,既若此,吾等不宜斂手待斃也。吳王來將馬承蔭與某為兄弟行,某且先觀其舉動。倘不得已,當從吳王以圖大事。且吾等亦大明臣子耳,返本歸原,國人猶將戴我。

雖朝廷欲行加罪,然以吳王大勢既成之後,朝廷亦無如某等何也。」尚之信聽罷猶豫,馬雄道:「彼此密謀,安有泄露之理?但須得一歸附吳軍之路。今如大王所言,是孫延齡與我們相反矣。彼在粵中窺我等左右,實為不便,不如殺之以為進見之功。

大王以為何如?」尚之通道:「某亦素惡孫延齡者,唯吳王初起,凡從附者多多益善,待某先見延齡探之,挾他與我們同事。彼若允從,此時雖有嫌疑,亦當消釋,以顧全大局。如其不從,殺之未晚也。」馬雄亦以為然。

尚之信遂要共誓。去後,尚之信一面告知延齡,言馬雄同心,願親見馬雄,共議大事。那時延齡聽得,以為馬雄願見,我不妨前往;那馬雄聽得,亦以為延齡先來,我不妨款洽;已皆在尚之信意料之中。

那日尚之信便親到延齡軍中,向孫延齡道:「馬雄已與我等同心矣。今請賢王過馬雄營中,共商大計。」孫延齡道:「吾與馬雄雖昔日同隷孔王麾下,然自結怨以來素無來往。吾位則承襲藩王,而秩則勢如駙馬,且承命為大將。

今馬雄不來見我,焉有我先行屈駕之理?」尚之信聽已,笑道:”賢王果不出馬雄所料也。”孫延齡道:「吾何為不出馬雄所料?」尚之通道:“馬雄謂賢王度量淺狹,性情偏急,伊本欲親來拜見,唯懼大王不肯接延,反于同謀之事致生意見。吾乃力辯其非,謂大王寬洪大度,于前事概不介懷。

吾當親見孫王爺,同到麾下商議。故某之請大王親到馬雄營中,乃吾之意,非馬雄之意也。且今日既同心反正,是以大局計非為一人計也。況馬雄本先願來見,即大王先往,又有何屈辱之處耶?願大王思之。”

孫延齡聽罷,覺得尚之信言之有理,且自己亦不宜為馬雄看破,便道:「大王之言是也。某即與大王前往便是。」尚之信大喜,便與孫延齡一併望馬營而來。到時,馬雄得尚、孫二王齊到,以為孫延齡向與己不睦,今亦親來先謁自己,當為十分榮幸,立整衣冠迎接。

到密室裡頭,彼此茶罷,尚之信即重申前議,彼此歸附吳三桂,共圖大事,三人自無不同心。即商議停妥,由尚王回達吳三桂,由孫、馬二人派員往迎吳世賓、馬承蔭兩軍。

那時三桂所發吳、馬二軍,方行抵潯梧,忽得孫延齡、馬雄派員到來迎接,並尚王亦已歸附,好不歡喜,立即報知三桂。三桂道:「孫、尚二王來歸,吾無憂矣。」立即與夏國相計議,仍封尚之信為藩王,依舊在粵管理藩事。孫延齡亦仍封藩王,待天下定後,再分茅胙土,世為藩府。


  
至于馬雄,則封為東吾路大總管,得掌軍權,並專證伐。一面催吳世賓、馬承蔭速入廣州,會合孫延齡等,進征各郡。留尚之信在粵應付吳、馬、孫、馬各軍糧草。

又以馬雄本系廣西提督,熟悉廣西情形,並調馬雄安撫廣西各郡縣,然後進軍江西,會同北伐。分插既定,又一面將孫、尚二王及馬雄來歸之事,佈告各地,為勸降計。

早有消息急馳報入北京,那時北京政府不聽猶自可,聽了眼見兩廣地同時失去,即再集廷臣會議對待之法。時大將軍公爵圖海正留京中,亦與會議之列,即獻議道:「今三桂聲勢既大,各省為之響應。兩廣既為彼有,恐閩中耿王亦不盡可靠也。且陝西一帶王屏藩、王輔臣,皆三桂之假子,年年為三桂由北邊運馬,沿西藏入滇,歲購三千匹,以應軍用,是三桂逆謀蓄之已久,即王輔臣、王屏藩與之同謀亦非一日。

臣懼屏藩、輔臣二人不久即反,是川、陝亦為彼有矣。三桂既以雲南為根據,若東南則兩廣、閩、浙,西北則四川、陝、甘,彼皆據而有之,三桂復由中央沿兩湖而進,我若分頭抵禦,必防不勝防。」圖海甫說至此,康熙帝道:「朕欲調將先至閩中,以監視耿王,復遣將赴陝以防王屏藩之變,諸卿以為何如?」圖海道:「此時赴陝,恐亦不及,且亦無濟。陛下不見孫延齡乎?授為藩王,待之不謂不厚;認為額駙,愛之不為不親;朝廷方倚之以監視尚王,彼反為尚王所用俱歸三桂。

故調將監察,仍非得計也。臣以為各省響應,只惑于三桂復明之說耳。今三桂僭號稱尊,人心必大不如前。不過既已歸附之,又懼朝廷之見罪,乃無可如何耳。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