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中 - 407 / 530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中

第407頁 / 共530頁。

 大小:

 第407頁

朗讀:

十一年,授安徽巡撫。河決鳳陽,潁、泗諸府州災尤重。思榘請加賑,按行督察,犯風渡洪澤,舟幾覆。十二年,疏請調濟災區,略言:「鳳、潁民習惰窳。臣上年遍歷查勘,方冬水落,二麥已播種,而民不知耰鋤培壅。所過村落,林木甚稀,蔬圃亦少。臣令有司審察桑麻、蔬蓏,凡可佐小民日食之用者,隨宜試種。鳳、潁地分三等,岡地最高,湖地稍低,灣地最下。灣地連大河,水發難施人力。湖地則外仰中低,積潦為湖,下流疏泄,即可涸出栽種。岡地水雖不及,而絶少溝池,交秋缺雨,即患又乾。間有傍山麓而為陂塘,如壽州安豐塘、懷遠郭陂塘、鳳陽六塘,均應及時修築。與其因災動帑钜萬,何如平時酌動數百金陸續培治。民間減荒歉,多收成,朝廷亦省帑金。縱遇偏災,亦可以工代賑。鳳、潁民好轉徙,豐年秋成事畢,二麥已種,輒攜家外出,春熟方歸。遇災留一二人在家領賑,餘又潛往鄰境。俗謂在家領賑為大糧,在外留養為小糧,沿途資送為行糧,至有一家領三糧者。本業拋荒,人無固志。應令有司嚴察,流民過境,實系被災,方準資送;藉端生事者究懲。」奏入,上諭曰:「此乃固本之事,歷來無有言及此者。朕甚嘉悅焉!」

尋調福建巡撫。未行,疏請安徽學田、囚田、義田三項,視江蘇免學租例,予以蠲免。下軍機大臣察議,以江蘇無免學租例,上責思榘沽名幹譽,博去後之思,命出資修涿州城工示罰。十三年,疏言:「福建自乾隆元年至十一年積欠錢糧,正設法清釐。民間田業授受,往往不及推糧過割。糧從田出,既有賠糧之戶;即有無糧之田,豈可使得業者任其脫漏,無業者代其追比?當飭有司確察,務使糧歸於田。」十四年,復疏言:「臣清察積欠,一在屯田戶名不清,一在寺田租賦不一。自順治間裁併衛所,名雖軍戶,實系民耕,乃糧冊仍列故軍姓名,致難催比,應令覈實更正。寺田始自明季,僧、民相雜,輒稱寺廢僧逃,藉詞逋賦,應令分析寺已廢者,官為經理。」上命實力為之。別疏言:「福州城外西湖為東晉郡守嚴高所開,周二十餘裡,蓄水溉田,年久淤墊。臣勸導疏濬,並築堤建閘。又福清郎官港、法海埔俱有海灘淤地,臣令築堤招墾,得地二千一百餘畝。」上獎諭之。


  

思榘蒞政精勤,晝見官屬,夜披案牘。旱潦必撫卹。民獷,以鬥訟相尚,多去為盜,廉得主名,飭有司捕治。又以農隙巡行海防,周閲戰艦。朔望入書院與諸生講說經藝,如是者以為常。積勞疾作不少止。十七年,卒。上命用江蘇巡撫徐士林例,祀京師賢良祠。予恤視一品,賜祭葬,謚敏惠。

胡寶瑔,字泰舒,江南歙縣人。父廷對,嘗官婁縣訓導,因居青浦。寶泉,雍正元年舉人。乾隆二年,考授內閣中書,充軍機處章京。六年,大學士查郎阿、侍郎阿里袞清察黑龍江、吉林烏喇開墾地畝,以寶瑔從。八年,遷侍讀,考選福建道禦史。是歲直隷旱,上命治賑。寶瑔疏言:「直隷被旱,民多流亡,請敕總督宣示上意,使民靜以待賑。流民原歸耕而無力得歸者,資送還裡,俾及時藝麥,於來歲民食有益。」九年,上命大學士訥親閲河南、山東、江南諸省營伍,寶瑔疏言:「營伍積玩,器械堅脆,糧馬盈虧,各處不一。勢必聞風修整買補,不肖營員或藉端苛派,或坐扣月糧,請敕督撫提鎮嚴飭查察。」十年,山東、江南水災。寶瑔疏言:「方冬水涸,應勸諭農民引流赴壑,俾田不久浸,以便春耕,尤當預防蝻子。」諸疏皆議行。十一年,轉戶科給事中,遷順天府府丞。大學士傅恆視師金川,以寶瑔從。授府尹,歷宗人府丞、左副都禦史。擢兵部侍郎,兼府尹如故。河南民傅毓俊告張天重謀逆,遣寶瑔按治,毓俊服誣,論如律。

十七年,署山西巡撫,十八年,實授。撫饑民,理冤獄,劾貪吏,整關隘是防,諸政並舉。尋調湖南。十九年,奏言:「郴、桂二州銅鉛礦委員董理,一年而代。礦為弊藪,代者必數月乃能明察。此數月中,欺矇隱漏,已自不少。請仿台灣、瓊州例,令新舊協辦數月。」得旨允行。

二十年,調江西。二十一年,疏言:「廣信銅塘山勘明無可墾之地,無可用之材,無可煎之礦,請永行封禁。」二十二年,疏言:「豐城堤工最要,石是官修,土堤民修,向設里夫,行之已久。黠者避役,貧者誤工,復改為折徵。請按田均堤,附漕糧徵收。有田始有糧,有糧始有夫。圩長無從侵冒,工程乃可永固。」均如所請行。

復調河南。河屢決,山東、河南、安徽諸州縣多積水。上遣侍郎裘曰修會諸省督撫疏治。寶瑔與曰修會勘,疏言:「河南幹河有四:賈魯、惠濟、渦河、巴溝。巴溝在商丘為豐樂河,在夏邑為響河,在永城為巴河。今擬疏濬加寬深,以最低處為率。惠濟上遊在中牟、祥符諸縣,下遊在柘城、鹿邑諸縣,今亦擬加寬深,以六七丈為率。賈魯自中牟以下有惠濟分流,自硃仙鎮以下,截沙灣,塞決口,拓舊堤。渦河自通許青岡為燕城河,上遊應加寬,下遊應加深。鹿邑以下本已寬深,當增築月堤。支河應濬者,商丘北沙、洪溝二河為支中之幹,餘大小支河,分要工、次工、緩工,次第興修。」二十三年,上諭曰:「河南災區積困,寶瑔不辭勞瘁,能體朕意,儘力調劑,以蘇窮民,甚可嘉也!」尋加太子少傅。諸工皆竟,上禦製中州治河碑,褒寶瑔、曰修,語並見曰修傳。

二十五年,疏言:「河北諸水,衛河為大。雍正間,河督嵇曾筠於汲、淇、濬、湯陰、內黃諸縣建草壩二十六,今已漸次淤墊。臣相度疏築,俾一律深通。請定為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上可其奏。是冬,調江西。二十六年,河決楊橋。復調還河南。疏言:「賈魯、惠濟二河在中牟境內,逼近楊橋。賈魯受黃水南徙,至祥符時家岡仍入故道,今已成河。當將分者截之使合,淺者疏之使深,兩岸多挑渠港,增築堤堰,自成河道。惠濟自兩閘至岡頭橋已淤斷,而岡頭橋至十里坡賈魯河不過四五里。即於十里坡建滾水壩,導由岡頭橋入惠濟,以分賈魯之勢,而惠濟亦復故道。」上褒為事半功倍。

二十七年,寶瑔疾作,請解任。上諭曰:「此奏甚非朕之所望,安心靜攝,以慰廑念。」遣醫馳驛診視。疏言:「溝渠與河道相為表裡,臣於二十三年河工告竣,即督令州縣經理溝洫,每一州縣中開溝自十數道至百數十道,長自裡許至數十里,寬自數尺至數丈,皆以足資蓄泄為度。驛路通衢,並就道傍開濬,雖道里綿亙,而分戶承挑,民易為力。自是每歲或春融,或農隙,隨時加濬寬深。」上深嘉之,並令直隷總督方觀承仿行。二十八年,卒,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賜祭葬,謚恪靖。遺疏請入籍青浦,許之。

論曰:那蘇圖、士林、恕、思榘皆以清節著,而超曾、寶瑔又濟之以勤敏。恕論救災,寶瑔善行水,皆以民事為急。顯佐定苗疆,有拊循之績。錫紱督漕運,所修舉似若瑣細,然皆當官之急務也。會一澤以道學,但微近名,遂貽後嗣之禍,恫哉! 列傳九十六


  

崔紀 喀爾吉善 子定長 孫鄂雲布 雅爾圖 晏斯盛 瑚寶

衛哲治 蘇昌 鶴年 吳達善 崔應階 王檢 吳士功

崔紀,初名珺,字南有,山西永濟人。年幼喪母,哀毀如成人。事父及後母孝。康熙五十七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國子監司業,以母憂歸。服闋,補故官。三遷祭酒。乾隆元年,提督順天學政。雍正間,采安徽學政李鳳翥、河南學政習俊、浙江學政王蘭生條議:每歲令諸生五人互結,無抗糧攬訟;諸生有事告州縣,當先以呈詞赴學掛號;為人作證及冒認命盜案,先革後審;諸生毆殺人及代寫詞狀,加常罪一等;已斥諸生不許出境;諸生欠糧,必全完乃收考。紀疏請罷之。又定諸生月課三次不到,詳革,紀請改一年;諸生完糧,上戶限十月,中、下戶限八月,紀請改歲底。下部議行。遷詹事,再遷倉場侍郎,署甘肅巡撫。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