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後漢演義 - 64 / 301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後漢演義

第64頁 / 共301頁。

壺頭山高一百里,廣袤至三百里,是

1著名的天險;再加急湍深灘,千回


  

百折,几乎沒有一片坦途,費了若干時日,才尋出一塊平原,紮下營寨。舉頭相望,見蠻眾已在高岡守着,堵住隘口,雖有千軍萬馬,一時也殺不上去,援只得耐心靜守,俟機再動。怎奈一住數日,並無機會,天氣忽爾暴熱,瘴癘交侵,士卒多染疫身亡,援亦不免困憊,乃穿壁為屋,入避炎氣。有時聞蠻眾鼓噪,不得不力疾出來,防備不測,甚至喘息頻頻,還要三令五申,親厲將士。



左右見他盡瘁王事,無不嘆惜,有幾個且為涕下。中郎將耿舒,系建威大將軍耿弇胞弟,因見前議不用,終致頓兵壺頭,飽嘗艱苦,心中很覺不平,遂寄書與弇,大略說是:

前舒上書當先擊充,糧雖難運,而兵馬可用,軍人數萬,爭欲先奮,今壺頭竟不得進,大眾怫鬱,行且坐死,誠可痛惜!前到臨鄉,賊無故自至,若夜擊之,即可殄滅。伏波類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

耿弇得書,恐舒困頓蠻中,連忙將原書入奏。光武帝乃授梁松為虎賁中郎將,使他賫詔責援,且代監軍。這個差事,想是由梁松運動得來。及松行抵壺頭,援已病歿,松正好藉端報怨,飛書上聞,不但劾援貽誤軍機,並誣援在交阯時,曾取得無數珍寶,滿載而歸,甚至與援同行的馬武,及于陵侯侯昱等,昱系前大司徒侯霸子。

亦交章毀援,俱雲援載寶還朝,確有此事。光武帝信以為真,立遣使收還新息侯印綬,還想追論援罪。至援柩運歸,妻子不敢報喪,惟在城西買田數畝,草草槁葬,賓客故人,莫敢往弔。援妻子尚恐被譴,與援兄子嚴草索相連,詣闕請罪。

光武帝方頒出松書,令他自閲。妻子才知為松所誣,連忙上書訴冤,書上至

6次,辭甚哀切,方得從寬。原來援在交阯時,嘗餌薏苡仁,俗呼米仁。得祛風濕,輕身益氣,後來功成將歸,特因南方薏苡,顆粒較大,因收買數斛,載回

家中。

那知松等誣為珠寶,幾遭奇禍,僚友不為一言,還是前雲陽令朱勃,與援同郡,獨詣闕上書,為援訟冤。書云:

臣聞王德聖政,不忘人之功;采其一善,不求備于眾。故高祖赦蒯通,即蒯徹,避漢武諱,改徹為通。而以王禮葬田橫,大臣曠然,咸不自疑。夫大將在外,讒言在內,微過輒記,大功不計,誠為國之所慎也!昔章邯畏口而奔楚,燕將據聊而不下,豈其甘心末規哉!末規猶言下計。

悼巧言之傷類也!竊見故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拔自西州,欽慕聖義,間關險難,觸冒萬死,孤立群貴之間,旁無一言之佐;馳深淵,入虎口,寧自知得邀七郡之使,膺封侯之福耶?建武八年,車駕西討隗囂,國計狐疑,眾營未集,援建宜進之策,卒破西州。及吳漢下隴,冀路斷隔,唯狄道為國堅守,士民饑困,寄命漏刻;援奉詔西使,鎮慰邊眾,乃招集豪傑,曉諭羌戎,卒救倒懸之急,存幾亡之城,兵全師進,因糧敵人。隴冀略平,而獨守空郡,兵動有功,師進輒克,誅鋤先零,緣入山谷,猛怒力戰,飛矢貫脛。又出征交阯,土多瘴氣,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遂斬滅征側,克平一州。


  
間復南討,立拔臨鄉,師已有功,未竟而死,吏士雖疫,援不獨存。夫戰或以久而立功,或以速而致敗,深入未必為得,不進未必為非,人情豈樂久屯絶地,不思生歸哉?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觸冒蠻瘴,為國捐軀,乃名滅爵絶,國士不傳,海內不知其過,眾庶未聞其毀,卒遇三夫之言,橫被誣罔之讒,三夫見《韓子》,即三人,言市中有虎之訛。家屬杜門,葬不歸墓,怨隙並興,宗親怖慄,死者不能自訟,生者莫為伸冤,臣竊傷之!

臣聞《春秋》之義,罪以功除,聖王之親臣有五義,若援所謂以死勤事者也。願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絶宜續,以厭海內之望!臣年已六十,常伏田裡,竊感欒布哭彭越之義,冒陳悲憤。顫慄闕庭,伏乞明鑒。

這書呈入,光武帝始許援歸葬舊塋。好在武陵蠻亦已乞降,由監軍宋均奏報,於是援事更不追問了。看官閲此,應疑前次征蠻,何等艱難,後來收降蠻眾,為何又這般容易?說將起來,仍不得不歸功馬援。援在壺頭數月,軍士原勞頓不堪,蠻眾登高拒守,不得下山,也是饑困得很。

謁者宋均,本在援營監軍,探得蠻眾疲敝,意欲矯制歸降,得休便休。惟援已病歿,軍中無主,何人敢贊同均議?均卻毅然說道:「忠臣出境,有計議可安國家,何妨專命西行!」乃矯制調伏波司馬呂種,賫着偽詔,馳入蠻營,曉示恩信;一面鳴鼓揚旗,作進攻狀。蠻酋單程,不免惶懼,因與呂種定約,情願投降。種返報宋均,均復邀單程出見,好言宣撫,特為設置長吏,事畢班師。

途次先遣使上書,自言矯制有罪,聽受處分。光武帝略罪論功,待均還朝,敕賜金帛。惟馬援四子,不得嗣封,援葬後亦無贈恤明文,但置諸不論罪罷了。未免寡恩。

是時大司空朱浮免官,進光祿勛杜林為大司空,林受任數月,又復去世,大司徒蔡茂亦歿。乃更擢陳留太守玉況為大司徒,太仆張純為大司空。既而玉況又卒,光武帝又記起前議,要想變易舊章。原來故建義大將軍朱祐,曾奏稱唐虞時代,契作司徒,禹作司空,並無大字名號,聖賢且未敢稱大,後人豈易當此?應令三公並去大名,以法經典,奏入不報。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