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頁
以上,我們主要是和產業資本相聯繫來考察信用制度的發展以及在這一制度中包含的資本所有權的潛在的揚棄。以下幾章,我們將要和生息資本本身相聯繫來考察信用,考察信用對這種資本的影響和信用在這裡改採取的形式;同時,我們還要提出一些專門屬於經濟學方面的意見。
在此之前,先談談下面這點:
如果說信用制度表現為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槓桿,那只是因為按性質來說可以伸縮的再生產過程,在這裡被強化到了極限。它所以會被強化,是因為很大一部分社會資本為社會資本的非所有者所使用,這種人辦起事來和那種親自執行職能、小
498心謹慎地權衡其私人資本的界限的所有者完全不同。這不過表明: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對立性質基礎上的資本增殖,只容許現實的自由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限度,因而,它事實上為生產造成了一種內在的但不斷被信用制度打破的束縛和限制。【托馬斯·查默斯[《論政治經濟學……》
1832年格拉斯哥版]。
】因此,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即危機,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
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質是: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並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又是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正是這種二重性質,使信用的主要宣揚者,從約翰·羅到伊薩克·貝列拉,都具有這樣一種有趣的混合性質:既是騙子又是預言家。
499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資本。圖克和富拉頓的見解
圖克【[「銀行家的業務,除了發行憑票即付的銀行券以外,可以分成兩部分,這同(亞當·)斯密博士指出的商人與商人之間的交易和商人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二者的區別是一致的。銀行家的業務,一部分是從那些不能直接運用資本的人那裡收集資本,把它分配給或轉移給能夠運用它的人。另一部分是從顧客的收入接受存款,並在顧客需要把它用於消費的時候,如數付給他們……前者是資本的流通,後者是貨幣的流通。」](圖克《對貨幣流通規律的研究》
第36頁)前者是「一方面集中資本,另一方面分配資本」,後者是「為周圍地區的地方需要而調節 流通」(同上,第
37頁)。
——金尼爾的下面這段話,更接近於正確的理解:「貨幣是用來完成兩種本質上不同的行為的。作為商人和商人之間的交換手段,它是使資本轉移的工具;也就是使一定量的貨幣形式的資本同等量的商品形式的資本相交換。但是,為支付工資而支出的貨幣和商人與消費者之間買賣上支出的貨幣,不是資本,而是收入;這是社會收入中用於日常開支的部分。這種貨幣在經常的日常開支上流通;只有這種貨幣可以在嚴格的意義上叫作流通手段(currency)。
資本的貸放,完全取決於銀行或其他資本所有者的意志,——因為借款人隨時可以找到;但流通手段的總量,取決於社會需要。貨幣就是在社會需要的範圍內為日常開支的目的而流通」。(約·金尼爾《危機和通貨》
1847年倫敦版[
第3、4頁])】、威爾遜等人指出的通貨和資本之間的區別,——他們在指出這種區別時,把作為貨幣的流通手段,作為一般貨幣資本的流通手段和作為生息資本(英語是moneyed capital)的流通手段之間的區別,雜亂無章 地混淆在一起,——可以歸結為如下兩點。
500一方面,流通手段,在它對收入的花費,對個人消費者和零售商人之間的交易起中介作用時,是作為鑄幣(貨幣)流通的。零售商人這個範疇,包括一切向消費者——與生產消費者或生產者相區別的個人消費者——出售商品的商人。在這裡,貨幣是以鑄幣的職能進行流通的,雖然它不斷地補償資本。一個國家的貨幣的一定部分會不斷執行這種職能,雖然這個部分是由不斷變換的一枚一枚的鑄幣構成的。
另一方面,在貨幣對資本的轉移起中介作用時,不管它是充當購買手段(流通手段)還是充當支付手段,它都是資本。所以,使它和鑄幣區別開來的,既不是它作為購買手段的職能,也不是它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因為即使在商人和商人之間,它也可以作為購買手段執行職能,只要他們彼此用現金進行購買;同時它也可以在商人和消費者之間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只要提供信貸,從而收入可以先被消費,後被支付。因此,區別在於:在第二個場合,這個貨幣不僅為一方即賣者補償資本,而且被另一方即買者作為資本來支出,來預付。因此,區別事實上是收入的貨幣形
501式和資本的貨幣形式之間的區別,而不是通貨和資本之間的區別,因為貨幣的一定量部分,會作為媒介在商人之間流通,同樣也會作為媒介在消費者和商人之間流通,所以在兩種職能上,它都同樣是通貨。
但是,在圖克的見解中,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混亂,這是由於:
1.混淆了職能上的規定;
2.混進了關於在兩種職能上合計需要多少流通貨幣量的問題;
3.混進了關於在兩種職能上,從而在再生產過程的兩個領域內流通的流通手段量互相保持相對比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