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頁)「那種向銀行辦理了匯票貼現並按匯票全部金額支付了利息的商行,至少要把這個金額的一部分留在銀行手裡而不取任何利息。用這個辦法,銀行家貸出的利息率比通行的利息率要高,並且靠這個留在自己手裡的餘額建立銀行資本。」(第
120頁)
關於準備金、存款和支票的節約,他說:
「存款銀行用轉賬的辦法,節約了流通手段的使用,用小額實際貨幣來結清大額交易。這樣騰出來的貨幣,再用貼現等辦法,由銀行家貸給他的顧客。因此,轉賬增進了存款制度的效果。」(第
123頁)「兩個互相交易的顧客是與同一個銀行家往來,還是與不同的銀行家往來,是沒有關係的。
這是因為銀行家會在票據交換所彼此交換他們的支票。這樣,靠轉賬的辦法,存款制度能夠達到完全不使用金屬貨幣的程度。如果每個人都在銀行開戶存款,並用支票來進行一切支付,這種支票就會成為唯一的流通手段。不過在這個場合,必須假定銀行家手裡有貨幣,否則,這種支票就會沒有任何價值。」(第
124頁)
456地方交易集中在銀行手中,是通過:
1.支行。地方銀行在本地區各小城市內設有支行;倫敦的銀行也在倫敦各區設有支行。
2.代辦處。
「每一個地方銀行都在倫敦設有代辦處,以便在倫敦兌付本行的銀行券或匯票,並接受倫敦居民為了供地方居民使用而存入的各種款項。」(第
127頁)「每個銀行家都收兌別家的銀行券,但不再發行出去。在每個較大的城市中,他們每星期聚會一次或兩次,交換各人的銀行券。差額就用在倫敦兌付的匯票來付清。」(第
134頁)「銀行的目的在於便利營業。但一切便利營業的事情,都會便利投機。營業和投機在很多情況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很難說營業在哪一點終止,投機從哪一點開始……在有銀行的地方,都可以較容易和較便宜地獲得資本。資本便宜會助長投機,就象牛肉和啤酒便宜會鼓勵人們貪食嗜酒一樣。」(第
137、
138頁)「因為發行本行銀行券的銀行總是用這種銀行券來支付,所以他們的貼現業務好象完全是用這個辦法創造出來的資本進行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一個銀行家用本行的銀行券來兌付一切他所貼現的匯票,然而他所有匯票的十分之九仍然可能代表實際資本。因為,他自己雖然只用本行的紙幣來兌付這種匯票,但這種紙幣不必在流通中停留到匯票到期的時候。匯票也許要三個月才到期,而銀行券可能三天內就流回來了。」(第
172頁)「存戶透支是一項正常業務;實際上,發放現金貸款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發放現金貸款不僅有個人擔保,而且也有有價證券的存入作為保證。」(第
174、
175頁)「以商品作擔保而貸給資本,和以匯票貼現形式貸給資本所起的作用相同。如果某人用他的商品作擔保借進
100鎊,那和他把這宗商品出售而取得
100鎊匯票,並把這張匯票在銀行家那裡貼現是一樣的。有了這種貸款,他就能使商品保存到市場狀況較好的時候,並能避免為了取得急需的貨幣而不得不遭受的那種犧牲。」(第
180、
181頁)
《通貨論》(第
62、
63頁):
「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我今天存在A處的
1000鎊,明天會被支付出來,形成B處的存款。後天它又可能由B處再支付出來,形成C處的存款,依此類推,以至無窮。因此,這lO
00鎊貨幣,通過一系列的轉移,可以成倍地增長
457為——個絶對無法確定的存款總額。因此很可能,英國全部存款的十分之九,除存在於銀行家各自的賬面上外,根本就不存在……例如在蘇格蘭,流通的貨幣{而且几乎完全是紙幣!}從來沒有超過
300萬鎊,而銀行存款卻有
2700萬鎊。
只要沒有普遍的突然提取存款的要求,這
1000鎊來回提存,就可以同樣容易地抵銷一個同樣無法確定的金額。因為我今天用來抵銷我欠某商人債務的同一個
1000鎊,明天又可以被用來抵銷他欠另一個商人的債務,後天又可以被這個商人用來抵銷他欠銀行的債務,依此類推,以至無窮;所以,這同一個
1000鎊可以從一個人手裡轉到另一個人手裡,從一家銀行轉到另一家銀行,抵銷任何一個可以想象的存款額。」
{我們已經看到,吉爾巴特在
1834年就已知道:
「一切便利營業的事情,都會便利投機。營業和投機在很多情況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很難說營業在哪一點終止,投機從哪一點開始。」
用未售的商品作擔保得到貸款越是容易,這樣的貸款就越是增加,僅僅為了獲得貸款而製造商品或把製成的商品投到遠方市場去的嘗試,也就越是增加。至于一個國家的整個商業界會怎樣充滿這種欺詐,最後結果又會如何,
1845—
1847年的英國商業史為我們提供了明顯的例子。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信用能夠幹些什麼。為了闡明下面的幾個例子,我們先作一些簡短的說明。
1842年底,從
1837年以來几乎不間斷地壓在英國工業身上的壓力開始減弱。在其後的兩年中,外國對英國工業品的需求增加得更多;
1845—
1846年是高度繁榮的時期。
1843年的鴉片戰爭,為英國商業打開了中國的門戶。新開闢的市場,給予當時已經存在的蓬勃發展,特別是棉紡織業的發展以新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