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頁
正如在第一卷中已經說過的,我們把資本的構成理解為資本的能動組成部分和它的被動組成部分的比率,理解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比率。在這裡,我們要考察兩個比率,雖然它們在一定情況下能夠發生相同的作用,但它們並不具有同樣的意義;如
第一個比率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它在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可以看作是已定的。例如,要在一天之內生產一定量的產品,也就是說,推動一定量的生產資料,機器、原料等等,在生產中把它們消費掉,就必須有一定數目的工人所代表的一定量的勞動力。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必須有一定數目的工人與之相適應;也就是說,一定量的已經物化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必須有一定量的活勞動與之相適應。這個比率在不同的生產部
門是極不相同的,甚至在同一個產業的不同部門,也往往是極不相同的,儘管在彼此相隔
162很遠的產業部門,這個比率偶爾可能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
這個比率形成資本的技術構成,並且是資本有機構成的真正基礎。
但是,就可變資本只是勞動力的指數,不變資本只是這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量的指數來說,這個比率在不同產業部門也可能是相同的。例如,就銅器業和鐵器業中的某些勞動來說,可以假定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量之間有相同的比率。但因銅比鐵貴,所以,在這兩個場合,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價值比率就會不同,因此二者的總資本的價值構成也就不同。在每一個產業部門,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的差別都表現為:在技術構成不變時,資本的兩個部分的價值比率可以發生變化,在技術構成發生變化時,資本的兩個部分的價值比率可以保持不變;當然,後一種情況,只有在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勞動力的比率上的變化,為二者價值上的相反的變化所抵銷時,才會產生。
我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這種技術構成的資本價值構成,叫作資本的有機構成。
這樣,就可變資本來說,我們假定它是一定量的勞動力或一定數目的工人或一定量被推動的活勞動的指數。我們在前一篇中看到,可變資本價值量的變化,可能只表示同量勞動的價格的增加或減少,但是在這裡,剩餘價值率和工作日都被看成是不變的,一定勞動時間的工資也被看成是既定的,因此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另一方面,雖然不變資本的量的差別,也可以是一定量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變化的指數;但是這種差別也可能來源於一個
163生產部門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其他生產部門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的差別。因此,這兩個觀點都必須在這里加以考察。
最後,必須指出下面這個重要事實:
假定
100鎊是
100個工人一周的工資。假定每週勞動時間=
60小時。再假定剩餘價值率=
100%。在這種情況下,工人在
60小時內,
30小時為自己勞動,
30小時白白地為資本家勞動。
100鎊工資,其實只體現着
100個工人的
30個勞動小時,或者總計
3000個勞動小時;而他們勞動的其餘
3000小時,則體現為被資本家裝入腰包的
100鎊剩餘價值或利潤。因此,雖然
100鎊工資不是表現
100個工人一周的勞動物化而成的價值,但它仍然表明(因為工作日的長度和剩餘價值率已定),這個資本在總計
6000個勞動小時內推動了
100個工人。
100鎊資本會表明這一點,第一,因為它表明了被僱用的工人的人數,
1鎊=
1個工人(一周),所以
100鎊=
100個工人;第二,因為在剩餘價值率為
100%時,每一個被僱用的工人所完成的勞動,都等於他的工資中所包含的勞動的兩倍,所以,他的
1鎊工資,只表現半周勞動,卻推動着整一周的勞動,同樣,
100鎊雖然只包含
50周的勞動,卻推動着
100周的勞動。因此,對於投在工資上面的可變資本,必須指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一方面,它的價值,即工資額,代表着一定量物化勞動;另一方面,它的價值只是它所推動的活勞動量的指數。
它所推動的活勞動量,總是大於它所包含的勞動量,因此,也總是表現為一個大於可變資本的價值的價值;這個價值一方面取決於可變資本所推動的工人的人數,另一方面取決於工人所完成的剩餘勞動量。
從對可變資本的這種考察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64如果在生產部門A的一個投資中,總資本每
700中只有
100用在可變資本上,
600用在不變資本上;而在生產部門B的一個投資中,
600用在可變資本上,只有
100用在不變資本上,那末,A的總資本
700就只能推動
100勞動力,按照以前的假定,也就是只能推動
100勞動周或
6000小時活勞動;而B的一個同樣大的總資本卻能推動
600勞動周或
36000小時活勞動。因此,A的資本只能佔有
50勞動周或
3000小時剩餘勞動;而B的一個同樣大的資本卻能佔有
300勞動周或
18000小時剩餘勞動。可變資本不僅是它本身所包含的勞動的指數;在剩餘價值率已定時,它同時還是超出這個限度所推動的超額勞動或剩餘勞動的指數。在勞動剝削程度相等時,在前一個場合,利潤率為
100/
700=
1/
7=
142/
7%;在後一個場合=
600/
700=
858/
7%,是前者六倍的利潤率。
但是在這個場合,利潤本身實際上也是前者的六倍,對B來說是
600,對A來說是
100,因為用相等的資本,B所推動的活勞動為A所推動的活勞動的六倍,所以在勞動剝削程度相等時,生產了六倍的剩餘價值,也就是生產了六倍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