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這樣,計算剩餘價值率的方法可以簡述如下:我們把全部產品價值拿來,使其中只是再現的不變資本價值等於零。餘下的價值額就是在商品形成過程中實際生產出來的唯一的價值產品。如果剩餘價值已定,我們從這個價值產品中減去剩餘價值,就可得出可變資本。如果可變資本已定,我們從這個價值產品中減去可變資本,就可得出剩餘價值。
本網頁中《股份合作制及其制度設計》一文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設計的。如果這二者已定,那就只須進行最後的運算,計算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m/v。
這種方法雖然很簡單,但它所依據的看法對讀者並不習慣。看來,舉幾個例子使讀者熟悉一下是適當的。
我們先舉一家紡紗廠的例子,該廠擁有
10000個走錠精紡紗錠,用美國棉花紡
32支紗,每個紗錠一周生產
1磅棉紗。飛花占
6%。因此,每週有
10600磅棉花被加工成
10000磅棉紗和
600磅飛花。
1871年
4月,這種棉花每磅花費
73/
4便士,因此
10600磅棉花約為
342鎊。
10000個紗錠(包括粗紡機和蒸汽機在內),按每個花費
1鎊計算,共為
10000鎊。它們的損耗率是
10%=
1000鎊,或每週
20鎊。廠房的租金是
300鎊,或每週
6鎊。煤每週
11245噸(
1小時
1馬力用煤
4磅,
1周
60小時
100馬力(按示功器)的用煤量,外加房屋取暖用煤),每噸按
8先令
6便士計算,每週約花費
41/
2鎊,煤氣每週
1鎊,機油每週
41/
2鎊,因此,以上所有的輔助材料每週共需
10鎊。
總之,不變價值部分每週是
378鎊。工資每週是
52鎊。棉紗的價格是每磅
121/
4便士,或
10000磅=
510鎊,因此剩餘價值是
510鎊-
430鎊=
80鎊。我們使不變價值部分
378鎊=
0,因為它在每週的價值形成中不起作用。
這樣,每週的價值產品
132鎊=
52鎊v+
80鎊m。因此,剩餘價值率=
80/
52=
15311/
13%。在
10小時的平均工作日內,必要勞動=
331/
33小時,剩餘勞動=
62/
33小時。
傑科布曾為
1815年做過如下的計算,他假定每夸特小麥的價格是
80先令,每英畝平均收小麥
22蒲式耳,所以從每英畝得到的是
11鎊。這個計算預先把不同的項目互相抵銷了,因而很不完備,但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用了。
每英畝的價值生產
種子(小麥)………
1鎊
9先令
什一稅、地方稅和國稅……
1鎊
1先令
肥料 ………………
2鎊
10先令
地租…………………………
1鎊
8先令
工資 ………………
3鎊
10先令
租地農場主的利潤和利息…
1鎊
2先令
總計 ………………
7鎊
9先令
總計…………………………
3鎊
11先令
在這裡(我們始終假定產品的價格=它的價值),剩餘價值是分為利潤、利息、什一稅等等不同項目的。這些項目與我們無關。
246我們把它們加在一起,就得到剩餘價值
3鎊
11先令。我們把買種子和肥料的
3鎊
19先令作為不變資本部分,使它等於零。
預付的可變資本就是
3鎊
10先令,代替它而被生產出來的新價值是
3鎊
10先令+
3鎊
11先令。這樣,m/v=
3鎊
11先令/
3鎊
10先令,在
100%以上。工人用他的工作日的一半以上生產剩餘價值,這些剩餘價值被各種人用各種藉口瓜分掉。
2、產品價值在產品相應部分上的表現
現在我們再回頭談談資本家是怎樣把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那個例子。他的紡紗工人的必要勞動是
6小時,剩餘勞動也是
6小時,因此勞動力的剝削程度是
100%。
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的產品是
20磅棉紗,價值
30先令。這些棉紗價值至少有
8/
10(
24先令)是由已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只是再現的價值(
20磅棉花
20先令,紗錠等等
4先令)構成的,或者說,是由不變資本構成的。其餘的
2/
10是在紡紗過程中產生的
6先令新價值,其中一半補償預付的勞動力的日價值或可變資本,另一半形成
3先令剩餘價值。可見,這
20磅棉紗的總價值是依下列方式構成的:
30先令棉紗價值=
24先令c+
3先令v+
3先令m
因為這個總價值表現在總產品
20磅棉紗上,所以各個不同的價值要素也必定可以表現在產品的相應部分上。
247如果說
30先令的棉紗價值存在於
20磅棉紗中,那末,這個價值的
8/
10或其不變部分
24先令,就存在於
8/
10的產品或
16磅棉紗中。在這當中,
131/
3磅棉紗代表原料的價值,即紡掉的棉花的價值
20先令,
22/
3磅棉紗代表已消耗的輔助材料和勞動資料紗錠等等的價值
4先令。
因此,
131/
3磅棉紗代表總產品
20磅棉紗中紡掉的全部棉花,即總產品的原料,此外再也不代表別的東西。雖然
131/
3磅棉紗中只包含價值
131/
3先令的
131/
3磅棉花,但它們的追加價值
62/
3先令形成其餘
62/
3磅棉紗中紡掉的棉花的等價物。結果好象其餘的
62/
3磅棉紗被抽掉了棉花,而總產品中的全部棉花都塞到
131/
3磅棉紗中了。另一方面,在這
131/
3磅棉紗中,現在既不包含已消耗的輔助材料和勞動資料的價值的任何一個原子,也不包含紡紗過程中創造的新價值的任何一個原子。
同樣,剩下的包含不變資本餘額(=
4先令)的
22/
3磅棉紗,只是代表總產品
20磅棉紗中所用掉的輔助材料和勞動資料的價值。
因此,
8/
10的產品或
16磅棉紗,雖然從物體來看,從作為使用價值棉紗來看,它們同產品的其餘部分一樣,也是紡紗勞動的創造物,但從我們在這裡所講的意義上來看,它們並不包含紡紗勞動,並不包含在紡紗過程本身中吸收的勞動。好象它們沒有經過紡就變成了棉紗,好象它們的棉紗形態純粹是騙人的。其實,當資本家按
24先令把這些棉紗賣出,又用這
24先令買回生產資料時就會表明,這
16磅棉紗不過是化了裝的棉花、紗錠、煤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