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04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04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04頁

朗讀:

俄駐中國公使喀西尼受命向李鴻章解釋,這條鐵路將便于調動俄國軍隊保衛中國。雙方進行了初步討論,但未達成正式條約,儘管英國的《宇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曾作過所謂「喀西尼協定」(Cassini Convention)的報道。

俄國取得鐵路修築特權的想法與中俄結盟的願望,終於在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加冕之際實現了。據說,沙皇曾給慈禧太后發電,稱中國如果派李鴻章作為賀使,將使他不勝欣喜。戰後失寵的李鴻章於是被任命為一等欽差大臣和赴俄致賀使團團長出使西方。74歲高齡的李鴻章生平第一次出使西方,參加沙皇的加冕典禮,並歷訪英,法、德、美諸國國君。


  

在聖彼得堡期間,維特竭力使李鴻章相信,為了在緊急情況時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併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俄國需要有一條從歐洲部分直達海參崴、貫穿蒙古與滿洲北部的最短鐵路線。維特向李鴻章保證,這條路線可以提高經過地區的生產能力,並且不會遭到日本反對,因為它可以把日本與歐洲連接起來。27維特與李鴻章就下列三項原則達成了一致:

(1)中國允許俄國沿赤塔到海參崴的直線路程修築一條鐵路,鐵路可交由民辦的中東鐵路局管理。

(2)中國划出一片土地以供鐵路建築房屋和管理之用,路局在該區內擁有全權,包括警察權。三十六年後中國可用七億盧布贖回鐵路,滿八十年後則可無償交還中國。

(3)中俄兩國同意,日本若進攻中國、朝鮮或俄國的遠東地區,中俄兩國應互相援助。

顯然俄國強調的是前二條,而中國則強調第三條。

後來有傳言說,李鴻章曾從俄國受賄150萬美元,但維特否認此事。不過,即使賄賂屬實,這筆賄款在李的考慮中也不是決定性的,因為他來俄國的明確的秘密使命,就是要締結一項盟約。李非常熱衷以夷制夷的政策

這一次是利用俄國對付日本

以致此時他自鳴得意地宣稱,該條約將保中國二十年平安無事。28但是,和平並未維持兩年。

7.3割地狂潮在三國干涉事件以後,德國向清廷要求取得一處海軍基地作為酬勞,因為此時其它所有列強都在東亞擁有基地,如英國之在香港,法國之在北部灣,俄國則可以在膠東過冬等等。中國拒絶了這一要求。此後,在1897年德皇訪問俄國時,他問沙皇是否反對德國佔領膠州灣,這是海軍上將蒂爾皮茨(Tirpitz)選中的優良海軍基地。沙皇處境尷尬,不便拒絶。

他知道俄國寧可在更靠北的地方尋找海軍基地,於是含糊地允其所請。德國人隨後便利用兩名德國傳教士于1897711日在山東被殺害的事件,佔領了膠州灣,並迫使中國政府將其出租給德國,租期99年。另外德國還取得在山東境內建築兩條鐵路的特權。俄外交大臣穆拉維約夫(Muraviev)受此事的鼓舞,又建議佔領旅順與大連,沙皇支持這一方案,而維特與海軍大臣表示反對。

維特強調履行尊重中國領土完整的諾言是很重要的,而海軍大臣則主張在朝鮮建立基地。189712月,俄國藉口保護中國不受德國侵略,強行佔領這兩個港口。189811日,庫羅伯特金(Kuropatkin)將軍就任陸軍大臣,他堅持將佔領區擴展至兩港口周圍的區域。3月,沙俄迫使中國簽約,攫取了租借旅順與大連25年的權利,同時獲取權利從中東鐵路修建一條南滿鐵路抵達這兩個港口,再修築一條支線通至營口和鴨綠江。

維特事後承認,俄國在這次談判中,曾付給中方談判人李鴻章50萬盧布,張蔭桓25萬盧布。29現在俄國人佔領了遼東半島,而它是三年前中國以3,000萬兩庫銀從日本手中贖回的。


  

有了這些先例之後,割地狂潮如野火般蔓延開來。英國不甘落後於德、俄兩國,租借了威海衛,為期25年;租借了展拓的九龍新界,為期99年;此外它還從清政府取得不將長江流域讓與他國的保證,使這一地區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日本則得到了不將福建割讓與其它國家的同樣保證。法國以99年為期租借了廣州灣,並在雲南與兩廣建立了它的勢力範圍。

只有意大利對浙江三門灣的要求因為海關總監督赫德的建議而遭到拒絶,清廷也未受懲罰。美國當時陷于美西戰爭與古巴革命,未能加入這一狂潮之中,儘管它的海軍曾一度垂涎三沙灣。

瓜分中國使清帝國面臨被分割的威脅。事實上,外國日漸加緊的擴張,促進了中國內部的維新運動,並促使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7.4門戶開放政策英國在中國擁有特殊的利益範圍,但它還要求其它列強享有特殊勢力的地區開放自由貿易。作為割地狂潮的參與者之一,英國很難提出反對他國在其勢力範圍內對英國貿易關閉門戶的主張,而在1899年,在英國對華貿易總額5,500萬英鎊中3,500萬英鎊是來自其它列強的勢力範圍。因而英國轉而請求美國支持,因為美國在這方面是唯一「清白」的大國。18983月和18991月,英國駐華盛頓公使斯福德(Sir Julian Pauncefote)兩次籲請美國務院聯合發起一場支持在華商業機會均等的運動,但沒有成功。

然而,美國在結束美西戰爭和兼併菲律賓之後,對此事的反應變得積極起來。這時,英國仍堅持提倡門戶開放的觀點。貝思福爵士(Lord Charles Beresford)還為此事撰寫了《中國的崩潰》(The Breakup of China)一書,並前往美國遊說,鼓吹這一政策。另一位英國的中國通、中國海關稅務司賀壁理(A.E.Hippisley)也使他的美國朋友柔克義(W.W.Rockhill)相信,這個主張是明智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