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03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03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03頁

朗讀:

的外交有本身的侷限性,他過分相信那種「以夷制夷」的老策略。他被喀西尼誤導,以為俄國會為中國介入此事,迫使日本和平解決。當這一允諾無法兌現時,李又孤注一擲地轉向英美尋求調停,這兩國均不能有效影響日本。李鴻章的外交是一次徹底的失敗,因為他不懂現代國際政治的實質,過高地估計他個人的說服本領。

當他最終意識到外交努力歸於無益時,軍事準備工作已被大大耽擱了。


  

總而言之,這場敗仗無可否認地證明了自強運動的失敗,這一失敗在十年前的中法之戰中已經顯露出來。這種外交、軍事與技術上的有限現代化努力,缺乏相應的體制與思想變革,無法振興國家,並使之成為一個現代政權。中國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6.戰爭的反響

這次戰敗標誌了清王朝的即將滅亡,並且引發了帝國主義的加緊擴張及國內政治運動的興起。在這些影響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6.1帝國主義加緊擴張中國的戰敗暴露了滿清王朝的腐化與無能,也招來了列強爭相在華割占土地(見下一節)。外國帝國主義將整個中國分割為各自的租借地與勢力範圍,在這些地域內,他們修建鐵路,開採礦山,設立工廠,開辦銀行,並設立各種各樣的剝削機構。帝國主義加緊擴張使中國陷入更深重的半殖民地狀態直,至1943年,中國才從這種狀態中解放出來。

6.2民族工業受到壓制日本在和約中獲得了在華設廠的權利,各國因享有最惠國待遇,它們也擁有了這項權利。這使得帝國主義可以在中國從事生產,因而避免了關稅,並降低了運輸費用。與那些萌芽中的中國工商業者相比,外國投資者和開發商擁有大量資金、工藝技藝和特權地位,因而佔據着明顯的優勢。外來的經濟帝國主義阻礙了中國本土資本主義的自發成長,並將中國的工業降低到依從、附屬的地位。

6.3日本的崛起日本取代中國成為遠東頭號強國,它南有台灣,北有朝鮮,取得了日後向東南亞推進的穩固基地,也構成了進軍滿州的跳板。這次戰爭為日本1904年挑戰俄國鋪平了道路,也為其崛起為世界大國、日後侵略中國,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統治東南亞打下了基礎。

6.4中國的新政治運動戰敗無可置疑地證明了滿人無力應付時代的挑戰,自強運動那種表面的現代化,無法使江河日下的統治獲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國主義危機產生了瓜分中國的危險。此時,中國思想界認識到,只有一場激進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國。進步人士倡導效法彼得大帝與明治天皇,進行體制重組;極端分子則主張革命,以中華民國代替滿族王朝。

在戰後中國,政治運動主要由這兩股潮流構成。

7.戰後對外關係

7.1三國干涉1895423日,即《馬關條約》簽訂僅六天,俄、法、德三國聯合照會東京,提出警告說,日本佔有遼東半島將威脅北京的安全,使朝鮮的獨立成為欺人之談,並且還威脅着整個遠東的和平。三國干涉的始作俑者是沙俄,因為沙俄對日本在亞洲大陸取得立足點,感受到威脅。事實上,沙俄自己也在覬覦遼東半島南部的兩個不凍港大連與旅順。俄國財政大臣維特(Witte)伯爵就公開聲稱:「當務之急是制止日本滲入中國心臟和在遼東半島取得立足點!」231895330日召開的禦前會議上,俄國人決定努力使遼東半島保持「戰前原狀」,並建議日本停止攫取該地;若日本對此警告置若罔聞,俄國將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採取任何必要的行動,包括轟擊日本港口,逼其就範。

對外,俄國宣稱對中國無任何領土野心;24法國作為俄法同盟的一員,出於義務支援俄國,而德國一心想使俄國捲入亞洲事務,以減少它對歐洲的壓力,也參加干涉。

日本政府決定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代價是中國在先前的2億兩賠款之外再支付5,000萬兩。三國將這筆額外賠款總額減至3,000萬兩。1895114日,李鴻章與日本駐華公使林董簽訂了正式的贖遼協定。


  
俄國人成了中國人眼中的英雄,並因主動向中國提供對日賠款貸款,令中國人感激不已。第一批賠款為六個月內支付5,000萬兩,第二批為在隨後六個月內再支付5,000萬兩。當時清政府的歲入為8,900萬兩,清廷根本無法承受巨額賠償,只有借款一途。為了籌集第一筆5,000萬兩賠款和3,000萬兩贖遼費,北京向俄

法銀行團25借款4億法郎,26利息為4厘。

安排此次貸款的維特伯爵向中國保證,俄國的貸款是可靠的。後來,在l896年和1898年,清廷又向英

德銀行團借款兩次,每次l,600萬英鎊,利息分別為5厘和45厘。

7.2中俄秘約俄國伸出友好之手的行動,使中國高級官員感激涕零,張之洞與劉坤一等高級官員紛紛贊成聯俄,以抵制掃後日本和西方國家的侵略,這種主張得到李鴻章的支持。李鴻章對英國在中日戰爭中袖手旁觀,深感失望,他這次是最強烈地認為聯俄是中國未來外交的主要原則。李鴻章一向是親俄反日的,這一點已充分清楚地表現在1874年海防塞防之爭和1878-1881年伊犁危機中他所持的立場上。慈禧太后最後也完全同意中俄結盟方針。

俄國方面,維特伯爵希望清政府同意讓俄國取道滿州,把西伯利亞大鐵路擴展到海參崴,所以他歡迎與中國結成更緊密的關係。這條鐵路始建於1891年,已修至外貝加爾。問題在於,鐵路是沿黑龍江北岸通過一些十分艱難的地帶,還是穿過滿州到達海參崴,後者可以使鐵路縮短514俄裡(350英里)。維特伯爵力主採用後一路線,以節省金錢與時間,並推進其「和平滲透」中國的政策。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