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85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85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85頁

朗讀:

這類「洋務」逐漸被看作是「時務」,因為它們乃針對國家的急迫事務而開辦。

除了「官辦」的軍工產業外,此時出現了另一種類型的企業,以傳統的鹽政為模式,即「官督商辦」。33它們中最重要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佈局和電報總局34。 這些企業的資本來自私人資金,雖然官府作為贊助人也會在一開始提供部分資金或日後須償還的貸款,但正如李鴻章公開規定的那樣,「所有盈虧,全歸商認,與官無涉。」35出資入股的商人被排斥在經營之外,經營權則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員或沒有股金的個人手中(這些人可以在日後認購股份)。


  

例如,輪船招商局的首任總辦是一名官員;36接替他的是一個從前的英國怡和洋行(亦稱渣甸洋行)買辦;371884年後該局又由一名官員38辦理。這些官督商辦企業是一種混合體制,帶有很強的官方色彩及其通常所有的無能、貪污腐敗和任人唯親。由於以追逐利潤為目的,它們便通過政府優惠或干預來打擊平民的競爭,並趨向于壟斷行業。它們也依賴于外籍人員的支持:「華商」聘用洋人任航運督辦、船長和技師。

由於曾國藩在1872年去世,而左宗棠則專事鎮壓西北回民叛亂,因此,在這第二個階段,李鴻章 顯露為近代工業和企業的主要倡導者。恭親王在1865年和1869年兩次遭訓斥(見下一章)後,已大大失卻了對慈禧太后的影響力,文祥也已于1876年辭世。李鴻章上升為自強運動無可匹敵的領袖,而且,雖然他只是一個省級大員(直隷總督),但由於他的職地靠近北京且得太后寵信,因此行使了中央政府的一些職權。超過90%的現代化規劃是在他的襄贊下發動的。

1872年 在李鴻章的支持下開設「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

1875年 計劃修造鐵甲船。 派遣福州船政局的學生留學法國。

1876年 李鴻章派遣七名官佐赴德國。從福州船政局選送三十名學生和藝徒赴英法兩國。遣使往聘英國和法國,此後數年間又遣使往聘其它國家。

1877年 李鴻章在天津開辦開平礦務局。 丁寶楨在四川開設一個機器製造局。

1878年 左宗棠在甘肅創辦一個織呢局。 李鴻章創辦上海機器織佈局。

1879年 大沽與天津之間開設電報線路。

1880年 李鴻章在天津開辦一所水師學堂。 李鴻章奏請批准鋪設鐵路。 採納一項建設新式水師計劃並開始購買外國師船。

1881年 開設電報總局。

上海至天津的第一條電報線路開通。在天津以北鋪修了一段長二十里(六英里)的鐵路。遣十名水師學生出洋留學。

1882年 李鴻章在旅順開築一座軍港和一所船塢。1883年 李鴻章派遣十三名水師學生和四名藝徒赴英國、法國和德國研習造船,十三名學生赴英國學航海。

4.3第三階段從1885年到1895年期間,對陸海軍建設的重視延續了下去,1885年組建海軍衙門,1888年正式成立北洋水師。同時,開辦輕工業以求富國的想法也越來越獲得認同,其結果是繅絲業和棉紡業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李鴻章 繼續控制住局面,但他此時面臨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日益強勁的競爭。與此同時,光緒皇帝的父親、新設的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崛起為京內的實權人物,而恭親王則在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以後在政壇失意。

在經濟體制方面,兩種新型的工商實業

「官商合辦」和「商辦」

向占主導的官僚型「官督商辦」企業爭生存。但由於官府對商人的傳統歧視和嫉妒,這兩類企業都未能發達。較大的「官商合辦」企業有開設于1891年的貴州制鐵廠和建於1894年的湖北繅絲局。在這兩個事例中,官方員吏歡迎私人資本,但討厭平民控制企業。


  
爭奪湖北繅絲局控制權的鬥爭非常激烈,以至于商人資本最後被迫撤出,使該局完全變成了一個官營企業。「商辦」實業非常微弱,在整個工業實業和投資中只占很小的比重

與明治時代日本人籌集私人資本的方式有很大距離。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這十年中,主要的活動包括: 1885年 李鴻章在天津開設武備學堂。

北京成立海軍衙門,以醇親王為首,李鴻章為副。1886年 張之洞在廣州建一紡織局。1887年 張之洞和李鴻章分別在廣州和天津開設了一些製造局。

李鴻章在黑龍江開辦漠河金礦。1888年 設立歸李鴻章節制的北洋水師。1889年 張之洞在廣州開設一家織佈局和一家鐵政局。1890年 張之洞開辦大冶鐵礦、漢陽鐵廠和萍鄉煤礦。

1891年 李鴻章在上海開辦倫章造紙廠。 開設「官商合辦」性質的貴州制鐵廠。1893年 李鴻章設機器紡織總局。 張之洞在武昌建四家棉紡和絲織廠。

1894年 湖北省建兩家火柴公司。 創建「官商合辦」性質的湖北繅絲局。

5.自強運動的侷限與影響

以上所列或可提供一幅奮力拚搏的生動畫面,但實際上它們只代表了非常膚淺的現代化嘗試,其活動的範圍侷限于火器、船艦、機器、通訊、開礦和輕工業,而沒有開展任何倣傚西方制度、哲學、藝術和文化的嘗試。自強的努力僅僅觸及了現代化的表皮,而沒有獲得工業化的突破,這一根本的缺陷在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暴露了出來,其時中國經過二十年的準備卻無法保護它的藩屬國安南。十年以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敗績,更是確鑿無疑地證實了自強運動的失敗。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強調,在農業化的儒家社會基礎上移植近代資本主義和工業,存在着內在的矛盾,以下的論點或許可以解釋自強運動毫無生氣的表現。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