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劇中除了表現幸福的愛情生活之外,莎士比亞還順便諷刺了清教徒的禁慾主義生活態度。這體現在奧麗維婭的管家馬伏里奧身上。
在劇中,他是個惹人討厭的角色。通過奧麗維婭的女仆瑪利婭的話,莎士比亞三言兩語勾勒出了這個人物的形象:他是個鬼清教徒,反覆無常,逢迎取巧是他的本領;一頭裝腔作勢的驢子,背熟了幾句官話,便倒也似的倒了出來;自信非凡,以為自己真了不得,誰看見他都會愛他……為了讓他暴露出自己的真面目,瑪麗婭偽造了一封奧麗維婭的情書丟在花園中。他撿到情書後,醜態畢露,以為小姐真的愛上了自己,幻想著馬上就要當上伯爵,就要發財了。結果卻出盡了洋相。
他認為戀愛是獲得財富、地位、實現野心的一種手段。他的卑劣和男女主人公的崇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十二夜》的語言充滿抒情色彩,奧西諾的語言感傷憂鬱,奧麗維婭的語言則多愁善感,薇奧拉的語言又華麗動人。同時,莎士比亞還在劇中穿插了大量的詩句,既表達了某種思想,又增加了全劇的音樂美和韻律美。例如:給我引道到芬芳的花叢;相思在花蔭下格外情濃。
一幕一場但無論如何我愛你太深;履險如夷我定要把你尋。
二幕一場女人正像是嬌艷的薔薇,花開才不久便轉眼枯萎。
是啊,可嘆她剎那的光榮,早枝頭零落留不住東風。
二幕四場《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亞早期喜劇創作的終結。他以抒情的筆調,浪漫喜劇的形式,再次謳歌了人文主義對愛情和友誼的美好理想,表現了生活之美,愛情之美。幾百年之後,它的巨大藝術魅力依然不減,讀起來令人心曠神怡,精神愉悅。
第五章 成熟時節——中期的生活和創作
1洞察社會和人生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喜劇充滿樂觀的情緒。這些喜劇讓人們相信,善良的人總能征服一切邪惡,最終找到幸福。但嚴峻的現實證明這只不過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一種善良的願望。
伊麗莎白女王的後期統治越來越黑暗,她的殘忍不亞於任何一位男國王。她要求人們無條件地服從她,她宣稱只有這樣,她才能專心致力於捍衛英國的獨立,抵禦西班牙和其他國家的威脅。但戰爭的危險一直籠罩在英國的上空。人們已被殘酷的對外戰爭和權貴們的內訌折磨得疲憊不堪。
農民是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的最大受害者。「圈地」運動侵佔了農村的大片土地,許多農民被迫離鄉背井在各處流浪。甚至伊麗莎白女王本人在一次旅行中也不滿地說:「到處都是窮人。」上層貴族紙醉金迷,道德淪喪,各種惡習像癰疽一樣侵入社會的肌體之內。
1601年,伊麗莎白女王的寵臣愛塞克斯伯爵的叛亂集中地反映了宮廷內外的紛爭,顯示出封建制度深重的危機。
愛塞克斯伯爵曾兩次率領英國艦隊戰勝西班牙艦隊,為英國奪得海上霸主的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樹立了威信,女王陛下也對他青睞有加。
1599年,愛爾蘭爆發農民起義。愛塞克斯伯爵被任命為平息起義的總司令,他的朋友、曾是莎士比亞庇護人的騷桑普頓伯爵也與他一同前往愛爾蘭。
倫敦街頭的百姓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莎士比亞在《亨利五世》最後一幕的「序曲」中寫到了這一場面。倫敦的上層人物和「人山人海的臣民」都期望他能順利完成使命。
但這一次他卻沒有完成使命。他于
1600年
8月被送到法庭審判,結果被解除一切職務。然而,愛塞克斯伯爵並不甘心,他寄希望于眾多青年貴族對他的支持,相信自己在民眾中的威信。他和他的支持者們準備鼓動民眾暴亂,進行政變。
1601年
2月的一個早晨,愛塞克斯伯爵的幾個黨羽來到環球劇場,要求
2月
7日上演《理查二世》一劇。由於該劇中有廢黜國王的場面,他們想利用這齣戲挑動倫敦市民進行反叛的情緒。演員們當然不會想到這一點。但到了第二天,一切都明白了。
2月
8日上午
11點,愛塞克斯伯爵、騷桑普頓伯爵和他們的支持者走上倫敦街頭,號召市民追隨他們行動。可是,倫敦市民們對叛亂者的呼喚無動于衷。他們明白,推翻女王並不會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會引起國家的分裂,爆發為爭奪王權而進行的內戰。到那時,真正受苦的是普通老百姓,是整個國家和民族。
商人們開始關閉店門,市民們紛紛躲進家裡,一扇扇窗戶砰砰地關上了。叛亂者的隊伍越走越小,許多人悄悄地溜走了。愛塞克斯伯爵和他的少數黨羽最後只得逃回他家中。女王的士兵將愛塞克斯伯爵的官邸團團圍住。
愛塞克斯伯爵在焚燒掉所有重要的檔案後表示投降。
在隨後的審判中,愛塞克斯伯爵和許多參加叛亂的人都被判處死刑。騷桑普頓伯爵起初也被判處死刑,後改判為在倫敦塔裡監禁。詹姆士一世繼位後,他被釋放。環球劇場的演員們自然也被審問,其中大概也包括莎士比亞。
後來事情調查清楚了,他們雖然上演了《理查二世》,但他們並不知道愛塞克斯伯爵的叛亂計劃,結果就沒有對他們加以追究。
對於愛塞克斯伯爵的叛亂,伊麗莎白女王表面上顯得非常鎮靜。在處決伯爵的前夜,她還命令環球劇場的演員為她演戲解悶。第二天,當愛塞克斯被處決時,女王正悠然地在寢宮裡彈鋼琴。但同時,女王內心仍不免有一點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