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上 - 645 / 663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上

第645頁 / 共663頁。

 大小:

 第645頁

朗讀:

同治十年,豫師等於甘、涼各處邊隘,自平番至威遠各口,及巴燕戎格山後與西寧番地通連者,一律加意嚴防。張曜因甘肅之金塔一帶,邊牆損壞,平番之裴家營,古浪之大靖、土門,甘、涼之南山各口,時有土番竄擾,分遣員弁偵探防堵。十一年,左宗棠於河州迤西之西南北三面,毗連番界,及槐樹關、老鴉關、土門關三隘口,與抱罕羌人接境之處,以歸化之番眾僧俗四千人,馬四千餘匹,防守各關。是時,平定關、隴,皆客軍之力,數萬額兵,幾同虛設。左宗棠懲前毖後,乃減兵加餉,繕器械,簡軍實,以重邊防。惟新設之靈武、化平、硝海三營兵數無多,逼近蒙、番之永昌、莊浪、松山三營,仍循舊額雲。

四川西連衛、藏,北接青海,南盡蠻夷。自雍正、乾隆間,青海、大小金川次第綏定,沿邊之防,以打箭爐為尤重。


  

康熙三十九年,移化林營於打箭爐,以防爐番。

雍正元年,年羹堯於川、陝各處邊隘,擇要增兵。一為中渡河口,乃通西藏要路,修築土城,以守備移駐。一為保縣,在大河之南,乃土番出沒之所,一為越巂,地多蠻倮,一為松潘外之阿樹,及黃勝岡、察木多,均撥兵駐守,設遊擊、千總等官。二年,青海蕩平,於邊外單葛耳斯地方,設參將等官。暗門、拉科、恆鈴子三處,設守備等官。河州保安堡,設遊擊等官。打箭爐外之木雅吉達、鴉龍江中渡、裡塘、巴塘、鄂洛五處,設總兵、副將等官,率兵駐守。六年,嶽鍾琪因河東西苗民改土歸流以後,建昌遂為沿邊重鎮,乃於柏香坪、冕山、寧番、寧越、鹽井、波沙、托木、熱水等處,增設將備營汛,合原有之弁兵,鹹隷於建昌鎮標。十年,黃廷桂以建昌之竹核,及涼山西南之魚紅地方,當諸蠻出入門戶,穀堆、格落二處,大赤口、小河壩、勒必鐵、阿都四處,皆系邊要,乃於竹核設將備兵丁共三千人,阿都設兵千人。

乾隆十七年,嶽鍾琪因番眾投誠,以威茂副將移駐雜穀腦,設兵千二百人,西南境與梭卓接壤之處,均設汛駐兵。四十一年,金川平定,於雅州建城,命提督移駐,增兵六千五百人,分守沿邊。四十四年,設懋功、綏靖、崇化、撫邊、慶寧五營,制同內地,隷松潘鎮總兵,以控番徼。四十五年,特成額因川邊外之察木多,曾設遊擊等弁兵,控制西藏。今藏事敉平,乃抽撥營兵,移防江卡,增築碉房,並於三暗巴一帶,設守備等官。

道光十三年,以副將率兵二千人,駐大樹堡,濬濠建碉,兼防河道。以松潘屯千九百人,歸併峨邊。十九年,因川邊防兵僅四千餘人,不敷防守,於馬邊、雷波、越■、峨邊、屏山各縣增兵二千人,增練兵千六百人,改營制,修碉堡,★飭鎮道各員,於秋冬分巡邊界。尋以馬邊等,夷匪不靖,命大臣齊慎親往籌防。

同治十二年,因峨邊蠻族投誠,擇充千、百戶等職,編製夷兵,建修碉堡。

光緒二十三年,鹿傳霖以三瞻地接裡塘,為入藏北界,擬設定瞻直隷,而移建昌道於打箭爐,仿金川五屯之制,設立屯官及將弁汛兵,並接展電線至前藏。其事議而未行。三十三年,部臣議裁★邊防軍,趙爾豐以川邊原有巡防五營,已屬不敷調遣,遂定議緩裁。

宣統初年,趙爾巽以打箭爐外所有改土歸流屬地,擬悉隷於邊務大臣,★增設官吏,寬籌經費,協濟兵食,以固邊圉。三年,趙爾豐收回三瞻,土司之梗化者,遂自請歸流雲。

雲南沿邊,環接外夷,南境之蒙自,當越南國,西南境之騰越,當緬甸國,尤為南維鎖鑰。騰越界連野番,舊設八關九隘,以土練駐防。緬甸國入貢之道,向由虎踞關入,經孟卯、隴川等處,以達南甸,設南營都司以備之。自外海輪舶南來,直抵新街,商賈鹹趨北道,由騰城西南行,經南甸、千崖、盞達三宣撫司,歷四程而至蠻允,過此即野人境。其間有三路。下為河邊路,中為石梯路,上為炎山路。下路較近,上路則柴草鹹便,行四日至蠻暮,入緬甸界。舟行一日,可達新街。又印度東境之野山,系珞瑜番族,英吉利人由印度侵入,闢地種茶桑,其地可通孟養而達騰越,邊外強鄰野俗,錯處可虞。明代舊置銅壁、巨石、萬仞諸關,以固邊圉。水道則海珀江自千崖以下,水勢漸寬,與大金沙江合流,元代征緬甸,以舟師制勝,取建瓴之勢也。其永昌、順寧、大理三府,及蒙化一,楚雄府之姚州,皆迤西邊界,山深箐密,漢、夷雜處。清初原設永順鎮總兵,迨改鎮為協,僅於永昌城駐兵,沿邊一帶,有鞭長莫及之虞。

雍正二年,青海平定,於鴉龍江各處,設副將等官,宗鄱地方,當雲南孔道,設參將等官,以靖邊服。三年,因威遠大山為苗、倮盤踞之所,乃於普茶山各處,設參將等官,兵丁千二百人,並於九龍江口設立防汛。四年,以四川阿墩子地方當中甸門戶,移其防汛歸雲南省管轄,與裡塘、打箭爐相為犄角。五年,以中甸延袤千里,為滇省西南籓籬,維西乃通西藏要隘,增設參將營於中甸,守備營於維西。六年,因烏蒙、鎮雄二處地方遼闊,於烏蒙設總兵等官,鎮雄設參將等官,分隘駐防。所有舊設之貴州威寧營,雲南鎮雄營、東川營鹹隷烏蒙鎮總兵調遣,建築城垣。旋增兵千五百人,設尋甸州參將等官。七年,設普洱府及普洱鎮將,標兵三千二百人,分防各路。


  
乾隆三十二年,以木邦為通緬甸要路,並九龍江、隴川、黑山門各隘,鹹以兵駐守。四十三年,李侍堯因永昌、普洱等府,向以鎮、協標千五百人,在三台山、龍江一帶駐營防緬,冬去春回,頗形煩累。雲南省控制全邊,重在騰越。其南甸之東南為杉木籠,距虎踞關百餘裡,當騰越左臂。南甸之西南為千崖,距銅壁、萬仞、神護、巨石諸關,均一二百里,實為各路咽喉。乃於杉木籠、千崖二處各增將弁營汛。龍陵地方,道通木邦,原駐兵千五百人,其南三台山尤為扼要,亦增設弁兵。以順寧一路舊有之額兵,分駐緬寧,與永順右營協同防守。總督、提、鎮大員,每年酌赴騰越邊外巡閲一周,以期嚴密。

嘉慶十七年,以雲南邊外野夷倮匪肆擾,而緬寧、騰越各隘,皆瘴癘之地,難駐官兵,復設土練兵一千六百人,以八百人駐守緬寧之丙野山梁等處,八百人駐守騰越之蠻章山等處,省官兵徵調之勞。

道光間,林則徐於迤西移改協、營,增設弁兵。其扼要之處,為永平縣、永昌府龍街汛、永定汛、漾濞汛、姚關汛等,凡二十一汛,鹹增兵駐防,而瀾滄江橋尤為扼險。順寧府毗連夷地,以龍陵協與順寧參將對調。緬寧、錫臘、右甸、阿魯、史塘等處防軍,或分汛多而存城少,或分汛少而存城多,地之夷險與兵之多少不均,鹹酌量增調。大理府原駐提督,而上下二關,及太和縣城、彌渡、紅岩、趙州等處,尚屬空虛,均增兵填防。姚州、蒙化二處,亦改汛增兵。

同治間,雲南平定,岑毓英因迤西麗江府城地處極邊,界連西藏,麗江、劍川交界之喇鷄鳴地方,系江邊要隘,江外即野人境,向未設兵。乃以麗鶴鎮都司移駐麗江府,劍川營都司移駐喇鷄鳴。此外楚雄府屬之八哨地方三、四百里間,倮夷雜居,亦系要地,令楚雄協副將設汛駐兵。十三年,以昭通標兵之半,赴金沙江外駐守。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