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釋迦牟尼傳 - 47 / 64
佛教類 / 布老虎 / 本書目錄
  

釋迦牟尼傳

第47頁 / 共64頁。

 大小:

 第47頁

朗讀:

他是一個貴族,從小受西方基督教會的教育,認為西方宗教哲理淺浮,邏輯混亂,毅然來到印度鼓吹復興佛教。於是,佛陀兩千多年前的弘法與遺訓一觸即發,皆大圓融,光華普照。

大約四十多年前,即本世紀 50年代,在佛教發源地印度的土地上,響起一聲撼人心靈的雷鳴。印度有一個「不可觸種姓」教的人民領袖,名叫那伽浦爾。他在一次群眾大會上公然宣佈,放棄原來的信仰,改信佛教,並在大會上大聲疾呼,奮力宣傳佛教思想:「請你們允許我以釋迦牟尼的聖名,說出一個顛撲不滅的真理。人不是上帝創造的,不是神的兒女!眾生的命運不是受上帝的主宰,一切都由我們一生的行為來決定。


  

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在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面前,一切眾生平等,一切眾生自由!……」在他如濤似雷、弘布佛陀真理的聲音號召下,參加大會的五十萬人之眾,當天皈依佛門。幾年後,僅「不可觸種姓」教民中,就有兩千多萬人改宗佛教,皈依佛門。

歷史證明,舍利弗和目犍連當年禪定的功夫,可謂通達滄桑,了破時空了!

天長日久,竹林精舍裡,圍繞在佛陀身邊的弟子一天比一天多,發心供養的善男信女,與日俱增。當時,王舍城中有兩個大富豪。一位是大迦葉,另一位是首羅。大迦葉博學多聞,先走一步,皈依佛門後,每天隨着眾生聽佛陀佈道說法,刻苦精進,風雨無阻,從不懈怠。

另一個大富首羅,也時常蒙受佛陀的教化,只愁無以為報。有一天,他聽罷了說法講經,向佛陀提出他想準備一桌素食盛宴,邀請佛陀到他府上供養。

為了迎接佛陀親駕,首羅回去就吩咐奴僕們灑掃庭院,佈置府邸,裝飾客廳,張燈結綵。這一天,全家人正在忙着,忽然來了一位客人。

原來是首羅的老友須達多長者從舍衛城遠道而來。這位須達多,是拘薩羅國的首富。他富過王室,貴過宰相,家裡的珍珠瑪瑙車載斗量,黃金寶石堆積如山。在古印度,夠得上富甲天下,獨一豪門。

他這次到王舍城來,是為自己的七公子向首羅長者的千金小姐求婚。這位遠方的貴客見滿院生輝,張燈結綵,以為主人府上操辦喜事。

一問才知道,原來是釋迦牟尼要親駕光臨。須達多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此次來到老朋友府上能夠見到佛陀,真是前生的契緣。可巧,須達多近來正想著隨善功德,向佛門解囊佈施,以求積善圓滿。

原來,須達多長者也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人,在舍衛城裡,他是蜚聲遐邇的大善人。只因他常常舍財舍物佈施孤獨貧苦的人,所以世人賀給他一個綽號,叫「給孤獨」。他早就耳聞佛陀普天同照的聖名,心裡充滿仰慕之情。可惜過去沒有一遇之緣。

這天晚上,這位古印度的大富豪興奮得不能入寐,越是睡不着,越想著佛陀;越是想著佛陀,越是不能入夢。最後,索性披衣而起,騎上自己的良駿,藉著半邊殘月的微暉,抖繮,向竹林精舍策馬奔去。

當須達多騎馬來到竹林精舍門外時,見朱門虛遮,遠遠地見內中月光下有一個人影,正在趁着月色散步。須達多翻身下馬,推門而入,奔那人影走去。近前一看,見這人儀表非凡,風度飄逸,滿面慈祥。不容分說,須達多撲通地跪在地上,感慨地大喊:「佛陀,佛陀!……」並向佛陀介紹了自己。

光影斑駁的天涯明月,高懸空中。清冷的月光,穿過樹陰灑在地上。

須達多不僅見到了佛陀的尊顏,而且有幸聽到佛陀的開示。當佛陀得知須達多深夜來訪的原因,不禁對這位善人的一片虔誠深表讚賞,併為他面示說法:「須達多長者,你佔有無盡無量的財寶,樂於惠施救濟貧困者;你善用金錢財富,而不為金錢財富使役,這實在是很高尚的德行。可是,請允許我問你一句,你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我想用佈施祈求天人的福報。佛陀。」


  
「唔,這僅僅是一種『有我』的德性。不過,我要告訴你,天人福報絶對達不到死生解脫的勝境,而且是不會久長的。」

「佛陀,怎樣才能真正解脫,長住久安呢?”“須達多長者,你該知道,世上還有比錢財更貴重的佈施,那就是心施,精進施,時施,寂靜施,無畏施。這些才是莊嚴德性的法門,才能步向光明自由解脫的彼岸。」

佛陀開啟他說,因善心的施捨,而求得恩報和果報,這本身原是一種欲,是一種佔有慾,是有我,有知,有欲。知就是無知,就是欲,就是痴迷;無知,無我,無慾才是覺,才是悟。無虛妄之知,才能顯出靈覺妙智,才能臨近於正覺無覺,萬法歸如。

須達多恍然覺悟到自己昔日全非。佛陀的一席話,勝過他誦十年經。

他當面表示,願意和首羅一樣,從此誓願世世生生皈依佛陀,並請求佛陀到舍衛城去教化說法。佛陀說,他早想到北方去,怎奈目下弟子幾千,沒有廣闊宏大的道場,眾僧不容易安頓下來。須達多當即慷慨表示,拘薩羅國土地富饒,人情淳厚,首都舍衛城離佛陀的故鄉迦毗羅衛國不遠,他的國王波斯匿王是師子族的後裔,素以仁愛治國,善護眾生,蜚聲天竺。波斯匿王與佛陀的父王同樣博得遠近臣民的敬仰。

因而,須達多想動用他所有財富,在舍衛城建造一座至少與竹林精舍規模相似的道場,希望佛陀憐恤那裡下愚的眾生,率領比丘一起前去教化播法。他表示,他這次發心行大佈施,不存貪慾,不求果報。佛陀認為,這才不是懷有私慾的金錢佈施,而是法寶佈施,當即答應等待精舍建成時,率子弟們前去播法。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