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題聽水齋》云:「住持沖礻右觀,提舉涸霄宮。」《清明寓齋聽雨》云: 「春日田園經眼處,清明邱壟上心時。」《和放翁》云:「不飲官田休種秫,無花老圃只醃齏。」《含真書道武夷之遊》云:「子美夜闌還秉燭,晦翁心動忽聞鐘。」《題含真寄示武夷詩冊》云:「怕死看山偕子厚,夢遊祠岳接希深。」
《蕓敏旅殯長椿寺》云:「于宣哀誅期搗約,仲則歸喪娩稚存。」《題哭庵集》云:「彌留務觀思家祭,謝病誠齋惡邸鈔。」《丹陽舟中閒眺》云:「竹扉張祜徑,水檻許渾居。」其寫景貼切者,如《滕縣道中》云:「岳雲青滿縣,祠樹碧參天。」《塔湖初夏》云:「有田憂水冒,無井怕泥渾。」《題聽水齋》云: 「雲借無多地,泉居最下層。」又「冷吟招木客,小夢接山神。」《土牛溪屋》云:「松毛盡落編覆棚,蔗尾初乾捆堆銼。」《墊台》云:「終日驅車依岳色,幾家瑾戶入天寒。」《崔家莊》云:「小屋雪深炊餅大,孤村風勁酒臍偏。」
《秋夜》云:「開門謁我惟山色,臥榻娛人自雨聲。”《秀嶺》云:「人語漸幽禽不避,樵蹤太峻虎難追。」《桐江舟中》云:「平生聽遍江南艙,第一關心是富陽。」《積雨》云:“楊梅盧橘含酸賣,苦筍甜瓜夾水生。」
一九、暾谷詩印本有兩種,而苦覓不得,昨又檢出手稿一紙,急錄之。云:「河干風月足情文,暫與追涼清賞分。夾岸人多俱有役,當樓曲好與誰聞?傷春日往心猶在,興利時迂議尚紛。不遣詩人憂世事,還能回眼醉紅裙。」此則的是宋人筆意。「憂世事、」「醉紅裙」,心中事自道盡之,遽喪其生,傷哉!
二○、蘭生斷句可摘者,如《雨夜》云:「蚱蜢飛不休,鶉鴣語已哽。」
《晚集》云:「隱約悟物情,曲折破詩竅。”《皖城》云:「塔扶深樹立,月背戍樓圓。」《荊江》云:「岸痕隨柳轉,雨氣近山多。」《梁山絶頂瀑布》云:「林猿避掩耳,山鳥退斂翼。」七言如《寒食》云:「寒食東風未有涯,經年游思又萌芽。」《雨後》云:「庭樹礙山隨勢剪,瓶花宜水不時添。」又「看花已是中年減,閲市真難一步行。」《元日》云:「人與梅花爭老大,天教初日試暄妍。」《忠州閒寫》云:“市短乍疑江漲入,屋高直與戍樓通。」
二一、吾鄉丁耕鄰孝廉
蕓,舊為會城六大姓之一,家貲鉅萬,所稱邱、馮、邵、丁、薩、謝者也。百十年來家中落,耕鄰與其同懷兄莪池孝廉筆耕奉母,
以力學孝友聞。莪池體弱,中年遽病卒。耕鄰傷兄甚,遂相繼歿。著有《續閩川閨秀正始集》若干卷。
詩少作,有《齋中見月》一首云:「不知明月上,已度碧雲端。開戶忽相見,照人何太寒!天高行處遠,屋小到來難。未有知音在,鳴琴肯浪彈。」命筆自然,五、六饒有寄‧。
二二、有人寄贈《‧‧集》二十四卷,為湖北楊囊‧
承禧作。有《出遊》
二首云:“天地有情物,惟春為最多。不知自何時,綠我庭下莎。徐起視萬晶,新荑柔故柯。逢樹即著花,遇水亦增波。
青山遲未勻,拂煙孤一螺。窈窕谷中禽,
養子求其窠。百鳥相和應,若既舞而歌。大波直而漣,小波回曲渦。花枝續續開,
巧笑宜顏酡。笑我遠遊子,面皺紋如‧華。春光曷可奈,意興常沓拖。”「意興不可極,出遊損我懷。
杖策陟前岡,直北循水涯。升高謂望遠,復與所見乖。群山欲破碎,澗谷頓傾嵬。向眼為蔽遮,風急揚煙埃。
古屋巢鼯<鼠生>,淺水容蛙扇。豈有白虹光,久此精氣埋。倡側中路人,展轉心悠哉。悠哉我所思,名閭限江淮。
士女媚春陽,拾翠芳洲隈。蕙蘭從風飄,羅紈相徘徊。美服誰肯指?但誇金爵釵。彼都信清淑,予美覬與偕。
歸來塊獨處,作歌取類俳。」《選》體詩兩首,末韻皆稍生,「波」韻、「乖」韻最佳。
二三、久不見馬通伯
其昶,跫然遠過,出示一冊使題。翻之,則劉文正、
文清父子、阮文達、祁文端、胡文忠、曾文正、左文襄、李文忠、翁文恭諸公手札也。余題數語略云:「此冊皆有清名將相手書。使無意世事者觀之,如以不甚識字人披覽四部巨帙也。然其中學問優長有著作,若阮、祁、曾三公,尚能略窺涯渙。
而鄙人方緝《閩詩錄續編》,讀阮太傅一書,言搜錄《淮海英靈集》者,不禁謬附同志雲。于冊中諸公,雖間有不喜者,未暇為陽秋也。」‧庵則題一五律云:「試從全盛日,數到中興年。世與人相待,名兼位以傳。
各留心畫在,未覺事功偏。沈陸當誰責?庸非運使然。」蓋致咎于冊末一二公,而以夷甫相況者,
非苛論也。
二四、舊歲鄉人增祀十數詩人于西湖宛在堂,而不及侯官張超然先生
遠。
有訴于餘者,余實未讀先生之詩,無以答也。訴者乃出《無悶堂詩》示余,隨手翻一七言律,則偶有疵句者,置之。近復細讀全集,乃知先生五古多學韓,近人鄭子尹作甚與相似,《哭母》一首其最也。七言參以太白,才筆興象足以軼長水、
跨新城。五律次之,七律又次之。《虎丘晚歸》句云:「晚江山得日,歸渡月當船。」《舟夜》云:「銜山斜月上,獨樹一舟維。」《村晴》云:「春色荒村外,
愁人細雨中。」《重陽登虞山》云:「人居征雁上,秋入萬山高。」《春水》云:
「春水夜來三四尺,倚欄外正萬千愁。”《寄王築夫宗子發》云:「大江東去人南返,白日西馳雁北飛。」《下建溪諸灘》云:「造物產湖海,至此窮變化。若匪眾盤渦,閩溪高可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