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線在伏龍芝到達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伏龍芝當時負責東線南部軍隊集群的指揮。伏龍芝正確地指出,在這種困難條件下,應當儘快從白匪手中奪取戰略主動權,摧毀敵軍的士氣,在我方部隊中確立對白匪的必勝信心。
伏龍芝具有統帥的卓越遠見,他明白,即使在敵人獲勝的情況下,如能給白匪造成某些挫折,並加以適當利用,這些挫折就可能成為高爾察克崩潰的開始。
伏龍芝認為,應當從正面拖住高爾察克的軍隊,同時用土耳其斯坦的集團軍和第
1集團軍全部以及第
4集團軍的一部對高爾察克伸得過長的左翼實施迅速、堅決的突擊,然後,進一步把這一反突擊變成為我東線全綫強大的反攻,以解放烏拉爾和西伯利亞。
伏龍芝估計到,高爾察克的左翼是弱點,高爾察克不可能迅速將主力調至左翼,因為其主力正在東線中部的喀山、辛比爾斯克和薩馬拉方向作戰,企圖前出至伏爾加。
伏龍芝的建議受到列寧的稱讚。俄共
布中央和革命軍事委員會批准了這一計劃。
伏龍芝在祖國命運危在旦夕的時刻,不畏艱難,不怕承擔責任。他在緊迫的期限裡,對歸他指揮的東線南部軍隊集群進行了妥善的變更部署、補充和準備。在當時,鐵路線遭到全面破壞,似乎處于全部癱瘓的情況下,要做到這點是很不容易的。
在東線勝利反攻的時候,烏拉爾斯克的情況卻嚴重起來。哥薩克白匪正在圍攻烏拉爾斯克城,並切斷了它與南部軍隊集群的聯繫。被圍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未放棄烏拉爾斯克,但他們的處境非常危險。列寧密切注意着東線的每一情況,于
6月
16日打電報給伏龍芝:「請向烏拉爾的同志們轉致我對保衛被圍的烏拉爾斯克
50天的英雄們的崇文敬禮!請他們不要泄氣,再堅持幾個星期。
保衛烏拉爾斯克的英雄事業一定勝利。」
伏龍芝立即下命令把夏伯陽的第
25師調往被圍的烏拉爾斯克地域。
於是,由傳奇英雄夏伯陽率領的這個光榮的師即出發去支援烏拉爾人。
朱可夫所在莫斯科騎兵第
1師歸伏龍芝指揮。他們向希波沃車站地域開進時,得知夏伯陽師已進抵烏拉爾斯克。這使戰士們情緒高昂,大家深信,烏拉爾的哥薩克白匪將被打敗。
朱可夫所在團在通往希波沃車站的附近路上與敵人第一次交鋒。敵人進行頑抗,陣地經過反覆爭奪。白匪在數量上比他們多。朱可夫直到後來還深深記得離希波沃車站不遠的這次激烈的戰鬥。
大約
800名哥薩克騎兵向他們衝來。當敵人已距離他們很近的時候,隱蔽在路堤後面的騎兵連攜帶一門大炮突然衝了出去。炮手們——這些英勇的小伙子,在疾馳中架好了炮並對白匪翼側進行轟擊。哥薩克白匪驚慌失措。
炮手們準確的射擊繼續給敵人以大量殺傷。最後,白匪支持不住了,向後逃竄。對哥薩克的這一仗很成功,鼓舞了騎兵戰士的士氣。
就在這個時候,朱可夫他們聽到了鼓舞人心的好消息:夏伯陽師一舉打垮了白匪,進入了烏拉爾斯克城並與該城守軍會合了。也就是在這次保衛烏拉爾斯克城的戰鬥中,朱可夫榮幸地見到了他所尊敬的方面軍司令員伏龍芝將軍。當時他是整個戰役的總指揮。
伏龍芝和古比雪夫那天一起到夏伯陽的騎兵
25師去,途經朱可夫所在團,主動與戰士們攀談起來。他關心戰士們的情緒、給養、武器,親切詢問戰士們的要求,瞭解戰士家親人是否來信,村裡鄉親們怎麼樣。
伏龍芝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態度贏得了戰士們的心。伏龍芝最後面對大家莊嚴地說:「嗯,現在我們的情況不錯,已打垮了烏拉爾的哥薩克白匪,很快我們就能打垮其餘的反革命……到那個時候,我們將重建我們的祖國!」
他的話使戰士們很受鼓舞,朱可夫直到晚年還常常回憶起這第一次的會見。
3難忘的日子朱可夫早有加入布爾什維克黨的願望,
1919年
3月以前,他參加了黨同情者小組的活動。在這期間他得到許多老黨員的幫助,直到後來還使他感念不忘的是當時的團黨組書記特羅菲莫夫和政委沃爾科夫,他們曾幫助他深入理解黨綱黨章,培養他入黨。
騎兵連裡黨的同情者小組共五人。儘管人數不多,特羅菲莫夫和沃爾科夫一個星期到他們這裡來不少於兩次,和他們談國內、國際形勢、黨在前線鬥爭的措施等。這些談話時間很長而且很有趣,特別是當談到布爾什維克與沙皇專制制度的鬥爭和在十月革命前後在彼得堡、莫斯科和其他工業城市裡激烈鬥爭的情景,都令他們十分興奮。
1919年
3月
1日,是朱可夫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光榮地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這是他政治生命的開始,也正因為有了這個開始,他才得以在蘇聯紅軍中一步步地成長,最終成就了他輝煌的軍事偉業。朱可夫後來飽含深情地在自己的回憶錄裡這樣寫道:從那以來,許多事情我都記不清了,但我被吸收入黨的這個日子,卻終生難忘。
是的,自那以後,朱可夫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願望和行動服從于黨的利益,處處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作為一個布爾什維克,他以更大的熱情和責任感投身到同祖國敵人進行搏斗的事業中去,並且要使自己成為無條件服從人民利益的榜樣。
不久,朱可夫所在師調離希波沃車站地域,去消滅尼古拉耶夫斯克城附近的白匪。
1919年
8月,他們騎兵第
4團被調到弗拉基米羅夫卡車站。當時他們師沒有捲入直接的軍事行動,而是進行戰鬥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