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者會增加麻醉時的危險,手術後傷口易裂開,感染墜積性肺炎等併發症的機會均較不胖者為多。
8.可引起關節病變
體重的增加可使許多關節如脊椎、肩、肘、髖、足關節等磨損或撕裂而致疼痛。
9.並發疝氣
肥胖者可並發許多疝病,其中以胃上部易位至胸腔中的食道裂孔疝最為常見。
肥胖者易患高血壓病
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壓病,其發病機理是:肥胖者體內脂肪組織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環量相應增加,從而使小動脈的外因阻力增加,這使得心臟必須加強做功,增加心搏出量,以保證外周組織的血液供應。由此而致的小動脈硬化,促使高血壓發生,加上肥胖病病人體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鈉瀦留,進一步增加了循環血量,加重高血壓。
血壓若長期持續在較高狀態,會損傷心血管、腦血管、腎臟血管等,最終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威脅生命的併發症。
儘管肥胖可以引起高血壓,但臨床觀察中的確有不少肥胖者的血壓正常,這可能與機體本身的代償能力有關。當然,代償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代償能力則會出現血壓升高。減輕體重是防止高血壓發生的有效措施,甚至對已經發生高血壓的肥胖者,經低熱量飲食療法治療使體重下降後,高血壓也可自行緩解。
遺傳因素對肥胖者高血壓的發生也有一定影響。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常伴有高胰島素血症,包括一部分體重正常的高血壓患者。高胰島素血症對血管壁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對高血壓的發生有很大的影響。該類患者常有家族發病傾向。
醫學研究指出,體重超重的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大約是體重正常成年人的
4倍。
肥胖易導致肺血管阻塞
醫學研究表明,肥胖和致命的突發性肺部動脈血管阻塞有密切的關係。這種阻塞肺部動脈血管的血栓常常是隨血流從大腿部向肺部轉移的。
研究人員通過對
20年來的醫院醫療記錄的調查分析發現,肥胖的病人發生突發性肺部動脈血管阻塞而導致死亡的幾率比一般人高
25倍。這種風險在
40歲以下的人群中的發生率更高。突發性肺部動脈血管阻塞是緊隨心肌梗塞和中風之後的第三大致命的心血管疾病。
第三部第22節 :第三章 肥胖的危害(
3)
肥胖可損害心血管系統
心臟就像一部機器的發動機一樣,是人體的動力系統,而血管就像發動機的油路管道。伴隨着心髒的每一次搏動,血管相應地擴張,血液被源源不斷地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心臟和血管就是這樣共同維持血液在人體內不停息地循環運轉的。
健康的動脈管壁光滑而富有彈性,可以保證血液在其中暢通流動。然而,當動脈復生粥樣硬化改變時,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就容易在動脈內壁形成斑塊,降低管壁彈性,使血管通路變窄,血流受阻,甚至被切斷。超重或肥胖的人比體重正常的人更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因為肥胖降低了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胰腺只好拚命地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滿足身體的需要。
胰腺超負荷運轉導致血液中胰島素快速增加,損傷動脈內壁,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
血管不通暢就好比汽車的油路不通,會直接影響整體功能。它所造成危害的大小,取決於堵塞的部位。在心臟周圍有一條叫做冠狀動脈的血管,它擔負著為心肌輸送養料的重要任務。如果冠狀動脈出現動脈硬化斑塊,妨礙血流通過,會使其負責供給營養的那部分心肌缺血,出現胸悶、胸痛等癥狀,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冠心病」。
若血管被完全堵塞,血液循環中斷,心肌就會因缺血而壞死,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肌梗塞」,其危險程度可威脅生命。
肥胖可引發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已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其危害無年齡、性別、地域之分。在世界範圍內,每年有
17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
80%來自于低等和中等收入國家。
我國肥胖的發生率日益增加,心臟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2006年,由衛生部、科技部、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顯示,我國人口肥胖問題嚴重,成人每
5人中即有
1人超重,每
10人就有
1人肥胖,現有超重和肥胖人數分別為
2億多和
6000多萬,兒童肥胖率達
8.
1%。而且肥胖者逐年增加,與
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資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三分之一,肥胖率上升一倍。
在另一項包括中國在內的
27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
10個醫生中有
6個認識到腹部肥胖是導致心臟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只有少部分人認識到腰圍的超標會增加他們心臟病的風險,
5個人中只有
1人稱他們的醫生給他們測量過腰圍。這項由世界心臟聯盟支持的調查結果顯示,儘管在中國存在對腹部肥胖和心臟病關聯之間的認識,但是在醫生
38%和患者
23%中並沒有對此採取措施。只有少部分患者認識到腰圍尺寸的增加也會使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增加,平均只有
19%有危險因素的患者被醫生測量過腰圍。
肥胖會使大腦受損
瑞典醫學人員經研究指出,肥胖會對大腦造成不良影響。成年期肥胖的女性更有可能導致腦部組織損失,這種被稱為腦部萎縮的現象會造成腦部功能受損和痴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