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此四者本來都是健康的特徵,但是守舊易致落後,容忍則易於妥協,和平主義或者是起源於體魄上的懶于奮鬥,實際主義則凡事缺乏理想,缺乏熱誠。統觀上述,可見中國民族特徵的性格大多屬於陰的、靜的、消極的,適宜一種和平堅忍的文化,而不適宜于進取外展的文化。此種民性,可以「老成溫厚」四字包括起來。
在這些叢雜的民族性及文化特徵之下,我們將何以發現此文化之精神,可以貫穿一切,助我們瞭解此民族性之來源及文化精英所寄託‧我想最簡便的解釋在於中國的人文主義,因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此人文主義的精神。
人文主義
Humanism含義不少,講解不一。但是中國的人文主義
鄙人先立此新名詞卻有很明確的含義。第一要責,就是對於人生目的與真義有公正的認識。第二,吾人的行為要純然以此目的為指歸。
第三,達此目的之方法,在於明理,即所謂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spirit of human reasonableness,即儒家中庸之道,又可稱為「庸見的崇拜」
「religion of commonsense」。
中國的人文主義者,自信對於人生真義問題已得解決。自中國人的眼光看來,人生的真義,不在於死後來世,因此基督教所謂此生所以待斃,中國人不能瞭解;也不在於涅‧NFDD
3‧,因為這太玄虛;也不在建樹勛業,因為這太浮泛;也不在於「為進步而進步」,因為這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人生真義這個問題,久為西洋哲學宗教家的懸案,中國人以只求實際的頭腦,卻解決得十分明暢。其答案就是在於享受淳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樂
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等,及在於五倫的和睦。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或是「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村」。這樣淡樸的快樂,自中國人看來,不僅是代表含有詩意之片刻心境,乃為人生追求幸福之目標。得達此境,一切泰然。這種人生理想並非如何高尚
參照羅斯福所謂「殫精竭慮的一生」,也不能滿足哲學家玄虛的追求,但是卻來得十分實在。
愚見這是一種異常簡單的理想,因其異常簡單,所以非中國人的實事求是的頭腦想不出來,而且有時使我們驚詫,這樣簡單的答案,西洋人何以想不出來。鄙見中國與歐洲不同,即歐人多發明可享樂之事物,卻較少有消受享樂的能力,而中國人在單純的環境中,較有消受享樂之能力與決心。
此為中國文化之一大秘訣。因為中國人能明知足常樂的道理,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處處想偷閒行樂的決心,所以中國人生活求安而不求進,既得目前可行之樂,即不復追求似有似無疑實疑虛之功名事業。所以中國的文化主靜,與西人勇往直前躍躍欲試之精神大相逕庭。主靜者,其流弊在於頽喪潦倒。
然兢兢業業熙熙攘攘者,其病在於常患失眠。人生究竟幾多日,何事果值得失眠乎‧詩人所謂「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髯」。伍廷芳使美時,有美人對伍氏敘述某條鐵道建成時,由費城到紐約可省下一分鐘,言下甚為得意,伍氏淡然問他:「但是此一分鐘省下來時,作何用處?」美人瞠目不能答覆。伍氏答語最能表示中國人文主義之論點。
因為人文主義處處要問明你的目的何在,何所為而然‧這樣的發問,常會發人深省的。譬如英人每講戶外運動以求身體舒適
Keeping fit,英國有名的滑稽周報《Punch》卻要發問「舒適做什麼用?」
fit for what‧ ‧ 原雙關語意為「配做什麼用?」依我所知這個問題此刻還沒回答,且要得到圓滿的回答,也要有待時日。厭世家曾經問過,假使我們都知道所幹的事是為什麼,世上還有人肯去幹事嗎‧譬如我們好講婦女解放自由,而從未一問,自由去做甚‧中國的老先生坐在爐旁大椅上要不敬地回答,自由去婚嫁。這種人文主義冷靜的態度,每易煞人風景,減少女權運動者之熱誠。
同樣的,我們每每提倡普及教育,平民識字,而未曾疑問,所謂教育普及者,是否要替《逐日郵報》及《Beaverbrook》的報紙多製造幾個讀者‧自然這種冷靜的態度,易趨于守舊,但是中西文化精神不同之情形,確是如此。
其次,所謂人文主義者,原可與宗教相對而言。人文主義既認定人生目的在於今世的安福,則對於一切不相干問題一概毅然置之不理。宗教之信條也,玄學的推敲,都擯棄不談,因為視為不足談。故中國哲學始終限於行為的倫理問題,鬼神之事,若有若無,簡直不值得研究,形而上學的啞謎,更是不屑過問。
孔子早有未知生焉知死之名言,誠以生之未能,遑論及死。我此次居留紐約,曾有牛津畢業之一位教師質問我,謂最近天文學說推測,經過幾百萬年之後太陽漸減,地球上生物必殲滅無遺,如此豈非使我們益發感到靈魂不朽之重要;我告訴他,老實說我個人一點也不着急。如果地球能再存在五十萬年,我個人已經十分滿足。人類生活若能再生存五十萬年,已經儘夠我們享用,其餘都是形而上學無謂的煩惱。
況且一人的靈魂也可以生存五十萬年,尚且不肯甘休,未免夜郎自大。所以牛津畢業生之焦慮,實足代表日耳曼族的心性,猶如個人之置五十萬年外事物于不顧,亦足代表中國人的心性。所以我們可以斷言,中國人不會做好的基督徒,要做基督徒便應入教友派
Quakers,因為教友派的道理,純以身體力行為出發點,一切教條虛文,盡行廢除,如廢洗禮,廢教士制等。佛教之漸行中國,結果最大的影響,還是宋儒修身的‧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