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這些散文雖只記述一次出遊,或描寫一丘一壑,一水一石,長不逾千,短的不到二百字,但那觀察之細微,體會之深入,描繪之精確,文字之簡潔,在古代描寫風景的散文裡,可以說是少見的。柳宗元在這些文章裡創造了一系列前人所無的境界,到最後,卻自己寫道:「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他對這樣的山水得出一個「清」字的境界來,這於他那個時代的桂林的自然面貌,並自身遭遇的感受,是非常確切的。
但當他概括地寫到桂林的山,便也只有「發地峭豎,林立四野」八個字了。
在散文裡面,描寫桂林山水的真實性、具體性上,倒要推徐宏祖的《徐霞客遊記》。他的散文很少概括和比擬,但卻忠實而詳盡。讀起來你不免要為他的遊興所動,為他的辛勤所感,為他的具體而生動的記游所心嚮往之。不過你要想從他的記述裡去想像桂林山水到底是什麼樣子,卻也不易。
他自己就說:「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種種規擬也。」他是另一種游法,另一種寫法的。他記述自然面貌,道路里程,水之所出,山之所向。他的遊記,不獨是好的文學作品,而且留下許多有用的科學資料。
所以看起來,徐宏祖倒是古今第一個最會遊歷的人。他的不辭辛苦地游,傾家蕩產地游,走遍天下,所到之處,如實記載,即興抒發,不拘一格,不做規擬,倒成了他的散文的最能引人入勝的特色。
所以從古以來,山水怎麼看,恐怕是各人各有心胸的。但一切既反映了自然真實面貌,又創造了崇高意境的,則無論是繪畫、詩、散文,都成為了我國人民的精神財富,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富麗山河,賦予了種種美好的形象和性格,啟示了和發展着人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桂林山水,畢竟是美的。早晨起來,打開窗子,便有一片灰得發藍的山色撲進房子裡來,照得房間裡的牆壁、書桌,連同桌上的稿紙,都彷彿有一層透明的嵐光在浮動。而窗前的樹,案頭的花,也因為這山嵐的照耀,綠得更深,紅得更艷了。
當然,這是太陽的作用。太陽這時還在山那面,雲裏邊。由於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層層雲霧的迴環照耀,陽光在遠近的山峰、高低的雲層上,塗上濃淡不等的光彩。這時,桂林的山最是豐富多彩了;近處的藍得透明;遠一點的灰得發黑;再過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淺灰,而至于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
但是,還不止於此。有時候,在這層次分明、重疊掩映的峰巒裡,忽然現出一座樹木蔥蘢、岩石峻的山峰來。在那塗著各種美麗色彩的山峰中間,它像是一個不禮貌的漢子,赤條條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為太陽穿過雲層,直接照在了它身上。
接着,便可以看到,灕江在遠處慢慢的泛着微光,一閃一閃地亮起來了。太陽把灕江染成了一條透明的青絲羅帶,輕輕地拋落在桂林周圍的山峰中間。
這時,你可以出去了。無論走到什麼地方,有時是轉過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時是坐在樹下,透過茂密的枝葉,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園的亭子裡,你剛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張掛在亭子的飛檐上。
如果站在湖邊,它那粼粼波動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陣的遐思。
這樣,桂林山水,總是無時無處不在你的身邊,不在你眼裡,不在你心裡,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維中留下它的影響。
但是,如果住在陽朔,那感覺不知會是怎樣的?就去過一次的印象說,只好用「仙境」二字來形容。那山比起桂林來,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靜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從地面上直拔了起來,陡升上去,卻又互相接連,互相掩映,互相襯托着。由於陽光的照射,雲彩的流動,霧靄的聚散和升降,不斷變換着深淺濃淡的顏色。
而且,陽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樣裸露着岩石,而是長滿了茂密的叢林,把它遮蓋得像穿上了綠色天鵝絨的裙子。這還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後,在那翠綠的叢林中,漫山遍野開滿了血紅的杜鵑,就像在綠色天鵝絨的裙子上,綉滿了鮮艷的花朵。這使得人在一片幽靜的氣氛中,能生發出一種熱烈的情感。
到陽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灕江裡走。單是那江裡的倒影,就別有一番境界。那水裡的山,比岸上的山更為清晰;而且因為水的流動,山也彷彿流動起來。山的姿態,也隨着船的位置,不斷變化。
灕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沒有一條河流的水能有這樣清。清到不管多麼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紋,沙的閃光,沙上小蟲爬過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長長的、像蒲草一樣的葉子,閃着碧綠的光,順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動。
從桂林到陽朔,有人比喻為一幅天然的畫卷。但比起畫捲來,那山光水色的變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黃昏,卻是各有面目,變化萬千,要生動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動着一層輕紗般的白蒙蒙的雨絲,遠近的山峰完全被雲和雨遮住了。這時只有細細的雨聲,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邊的草和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