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 107 / 161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107頁 / 共161頁。

 大小:

 第107頁

朗讀:

從公園大門到天壇,有很長的一段路;近年來有一駕馬車在來往載客。坐在這種像幼兒園童稚上學專用的馬車裡面,聽著馬兒篤篤的啼聲,望着兩旁那些閲盡興亡、飽歷劫難的蒼松翠柏,別有一番滋味。

我到天壇公園的目的,與其說是看天壇,不如說是看「圜丘」。人們是熟悉天壇的,但是對於「圜丘」,沒有到過北京的人就未必知道了。它和天壇遙遙對峙,建築奇特古怪,是一個露天的巨型的圓石台,完全是用漢白玉整齊緊密組成的。廣義而論,說它是天壇的一個構成部分,也無不可。


  

它有石級、石欄杆,中間是一個圓形的大平台。嚴肅些來說,真是有點「天的象徵」的模樣;但是用開玩笑的眼光來看,也可以說是一個「溜冰」的好地方。自然,從古至今,大概是沒有人在上面滑過雪屐的。在封建君主時代,這是一個充滿了神秘氣氛的莊嚴神聖的所在:皇帝就在這裡祭天。

天壇,原來是放置「天的神主牌」的,這圜丘,才是真正的祭天之所。想著在綿長的數百年間,歷代的皇帝們「全身披掛」,袞服冕旒,帶著莊嚴的神色,在禮樂聲中,像煞有介事地祭天的情景;周圍臣子跪伏,蒼穹白雲飄飄,倒是很富有戲劇性的事。我想,月色如銀之夜,來到這個圓形的異常潔白的石壇上賞月;或者,繁星閃爍的漆黑的冬夜,來到這裡盤桓看星,一定十分饒有趣味。可惜,公園夜裡不開放,我始終無從領略想像中的這一番美景。

我愛到這裡盤桓,不僅是為了憑弔這個古代的祭天之處,欣賞這座潔白美觀的石台,而且,也為了想猜破這堆石頭中間的一個謎。

原來,這圜丘建築上有一個特點。它的石欄杆也好,圓台上磨平了的石塊也好,條數、塊數都和「九」字有關。那些石料,不是九塊,就是十八塊;不是十八塊,就是二十七塊以那個高高在上的圓形平台來說,它的圓心是由九塊石頭圍成的;外面一圈,是十八塊;再外面一圈,是二十七塊;再外面一圈,是三十六塊依此類推,外面最遼闊的一圈,就是八十一塊了。

這座古怪建築的這一特點,公園裡豎立的木牌是加以介紹了的。但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圜丘的各種石料的數目,一定要和「九」字發生關係呢?

因此,可以說:這堆石頭中間藏着一個謎語。

這謎語,我想是和人類思想發展史有一點兒瓜葛關係的。

首先令人想到這個謎的初步謎底,是因為在中國古代人們的觀念中,天是九重的。「九天」「九霄」「九重」「九垓」,都是天的諢號。這些詞兒,密密麻麻地充塞于中國的古籍中。在《離騷》裡面,就有「指九天以為正兮」那樣的詞語了。

「九重天」的觀念,並非中國人所獨有:在西歐,古代也流行着同樣的觀念。這事情真是巧合得令人驚奇!但丁的《神曲》,就保存着這樣的傳說。《神曲》裡面,描述貞女俾德麗采的靈魂在「淨界」和但丁相逢,引導但丁上升了「九重天」而到達天堂。那裡面關於「九天」的講法,竟和中國的在數字上不謀而合!

也許有人想,古代西歐關於九重天的觀念,大概是由中國傳播過去的。但是,我想,事情決不是這樣。十四世紀初,西歐人通過《馬可·波羅行紀》才比較多地知道一些關於中國的事情。但丁的《神曲》也是在十四世紀初寫的,不會受馬可·波羅什麼影響。

而且馬可·波羅講的都是地面上的事情,也不會去介紹「九重天」這一類的玄虛觀念。更何況,但丁的《神曲》裡面,「九重天」還是一層一層有名字的。例如什麼「月球天」、「水星天」、「火星天」以至最高一層的「水晶天」等就是。「九天」的抽象觀念東西方是相同的,具體內容卻又是迥然有異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的巧合呢?


  

我想,這和「九」字對於人類的巨大魅力,關係極大。

請翻一翻辭書吧!在「九」字項下,有多少百個詞兒呀!你瀏覽着那些詞兒,會吃驚于歷代人們對這個「九」字的愛好和崇拜。凡是極端的事物,廣大的事物,這個「九」字就大有用武之地,要被派來做形容詞了。天有「九天」;地有「九州」;皇帝要鎸「九鼎」;佛教要設「九喻」;古代的樂歌詩篇要叫做《九辯》、《九韶》、《九歌》、《九章》;神話傳說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九的倍數;甚至連罵人的話,這個「九」字也大有用場,例如「九頭鳥」「九尾狐」之類,不就是麼!

這個「九」字的魔力,不僅在漢族中如此巨大,在少數民族中,它也是很有威權的。近年來有不少少數民族的創世紀、敘事詩之類被整理出來。我們從裡面可以看到許多用「九」字作形容詞的句子,如說一個人攀過許多山峰,涉過許多河流,在那些敘事詩中,就常常說成「翻過九十九座山」「涉過九十九條河」例如長詩《阿詩瑪》,就有許許多多這一類的詞語。用「九」字來形容事物的極致,可以說是世界上無數地方人們共同的歷史習慣了。

那麼,這個「九」字的魅力,究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九」只要再加上一,就變成十了。不論是十、百、千、萬,都是以一字開頭的。這個「一」字,真是可大可小中國古代思想家惠施說的「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可以說已經相當地表明了「一」這個數字的奇特作用。為了避免進位之後,重新回到「一」這麼一個可大可小的位置上去,世界各地的先民就不約而同地,以「九」字作為事物極致的形容詞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