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散文(閑情記趣篇) - 47 / 148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現代散文(閑情記趣篇)

第47頁 / 共148頁。

 大小:

 第47頁

朗讀:

聖賢可學,仙佛不可學,所以我們不應該愛閒,因為愛閒就是「好閒」,「好閒」就非「游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沒有飯吃的危險。其實,這只是一種很粗的看法。如果閒得其道,非特無損,而且有益。我們可以說,常人不可以「好閒」,而聖賢卻可以「愛閒」。

先說,一國的元首就應該閒。垂拱而治,是中國人所認為郅治的世界。身當天下的大任的人也應該閒,在軍書旁午的時候,諸葛亮仍舊是綸巾羽扇,謝安仍舊是游墅圍棋,這種閒情逸致才能養成他們那臨事不驚的本領。愛閒和工作緊張是可以並行不悖的。


  

惟有精神不緊張的人,工作緊張起來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則越忙越亂,越會把事情弄糟了的。

做地方官的人也應該有相當的閒暇,如果你不能閒,不是你毫無辦事能力,就是你為刮地皮而忙。「日晚愛行深竹裡,月明多上小樓頭」,白樂天並沒有因為愛閒而減少了民眾的好感;「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蘇東坡並沒有因為愛閒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詩裡說:「日長何計到黃昏,郡僻官閒畫掩門」,現在卻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為「天高皇帝遠」,正是刮地皮的好機會。天天嘴裡嚷着:「忙呀!忙呀!」天曉得他是否為苞苴而忙,為掊克而忙,抑或是為逢迎上司,應酬土豪劣紳而忙!

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應該忙。三都賦十稔而成,並不是天天忙着寫那賦,而是閒着在那裡等候,靈感來時才寫上一段。忙起來根本就沒有靈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連九迴腸也不算是忙。當你聚精會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時候,只像聚精會神地下一盤棋,是閒中取樂,不應該把它當做塵樊的束縛。

如果你覺得是忙着做文章,那藐子之神會即刻離開了你。但是,不幸得很,那些賣文為活的文人卻不能不忙着做文章;尤其是在「文價」的指數和物價的指數相差十餘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腸,努力多寫幾個字。在戰前,我有一個朋友賣文還債,結果是因忙致病,因病身亡。在這抗戰期間,更有不少文人因為「擠」文章而嘔盡心血,忙到犧牲了睡眠,以至于犧牲了性命。

忙死了也得不到代價,因為越忙越是粗製濫造,寫不出好文章。不信請看我這一篇,我雖不是賣文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擠」出來的。

「窮」「忙」二字是有連帶關係的。抗戰以來,謀生困難,多少原來清閒的人變了極忙的人!事情多了幾倍,我們都變了負山的蚊子;白晝的差事加上了夜間的職務,我們又都變了「為誰辛苦」的蜜蜂。回想當年,真是不勝今昔之感!古人說,不是閒人不知閒中之樂;現在我說,昔閒今忙的人更能瞭解閒中之樂。譬如巨富變了赤貧,回想當年的繁華,更悼念樂園的喪失。

當年是「溪頭盡日看紅葉」,現在是「灶下終年做黑奴」;當年是「一部清商一壺酒」,現在是「一堆鈔票一天糧」。當年我們盡有閒工夫讀遍千部書,現在我們竟沒有閒工夫吃完一碗飯!

本來,在這個大時代,我們有更大的希望在前頭,自然應該犧牲了我們的閒暇。不過,悠遊卒歲的人仍不在少數,這就形成了我們的不平。古人說「不患貧而患不均」,現在我們說「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處理那些不勞而獲的錢財,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許多人都用不着像現在這樣忙。

選自194449日昆明《中央日報·星期增刊》 ·538·   草木魚蟲之類夏衍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現代劇作家。著有劇作《賽金花》、《上海屋檐下》,雜文集《劫餘隨筆》、《蝸樓隨筆》等。

逛公園,背着手在看新出土的芍藥。對面草地上,一群紅領巾在聽他們的老師講蚯蚓的故事。這情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也聯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在我小的時候,只知道蚯蚓是一種最好的釣餌,至于蚯蚓的生態,對土壤和農作物的作用,那是直到大學畢業,開始雜覽的時候才知道的。我生在鄉間,父親懂一點醫道,家裡有本草之類的醫書,所以對於草木魚蟲之屬,自以為還不是沒有常識,可是後來讀到英國人吉爾勃·懷德所著的《色爾彭自然史》,才使我吃了一驚,原來過去深信不疑的知識,有些竟是十分荒誕的。不僅「腐草化為螢」沒有科學根據,「螟蛉有子,蜾蠃負之」也不過是有趣的傳說。這位業餘生物學家所寫的《色爾彭自然史》,的確在一個不短的時期使我着了迷,由於讀了這本書,所以後來再讀法勃爾的是《昆蟲記》,就覺得對這一類自然現象有了一些基礎知識,不像初讀《自然史》時那樣的事事使我瞠目驚異了。

讀《色爾彭自然史》和《昆蟲記》,除了可以得到許多自然界、生物界的常識之外,對我最有啟發的,還是這些書的作者們的那種不泥舊說、不逞臆想,事事都從實際觀察出發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懷德生於一七二○年,他的職業是倫敦附近色爾彭教區的一個助理牧師,他憑自己的興趣,窮年累月地對色爾彭地區的自然現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觀察,他把觀察所得準確地記錄下來,偶有所得、或者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就向遠方的兩位生物學家報告和討教,《色爾彭自然史》就是這些來往書信的彙編,由於他的文筆清新,內容引人入勝,所以兩個世紀以來,這本書一直是為人傳誦的英國散文名著。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