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5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明代散文

第5頁 / 共257頁。

 大小:

 第5頁

朗讀:

道人驚云:『近有人以此金質錢,時有事不得舉而失。檀越乃能見還,輒以金半仰酬。』往複十餘,彬堅然不受,因謂曰:『五月披羊裘而負薪,豈拾遺金者邪。』卒還金。

」[15]暮夜之金:《後漢書.楊震傳》載:震遷東萊太守。“當之郡,道以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本文選自《吳廷翰集.文集》捲上。它是為王廷和所作的《卻金圖卷》所寫的序。文章歌頌了王希賢從容辭卻贈金,且「若無所與,亦未嘗以語人」的事蹟,並藉此抨擊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怙勢擅威、乘時徼利、行私罔人、適己困人的醜惡現象。文章立論嚴正,體現了吳廷翰「剛介絶俗」、「疾惡尚嚴」的性格。

《萬木圖》序.楊士奇

《萬木圖》者,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侍講建安楊榮勉仁[1],昭其大父達卿先生之德[2],示其後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為善施義汲汲焉[3]。然不喜以施名,以為受人之施者,恆有愧恥為辱之心,而不自謙也[4]。夫施於人,而使其心愧恥為辱而不自謙,猶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旋者,如其所當得,如無與于吾,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幾何也。

元之季世[5]。兵戈饑饉,民困窮凍餒無食,至相食以苟活,雖父子夫婦,相視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時先生藏谷甚富,將發廩賑之,指某山號于眾曰[6]:「有能相吾力樹木者乎?樹一木,予谷若干。顧相吾力者先予谷。

」於是爭願出力,來請谷。既悉飯之,乃如所言。願樹木從寡,予之谷,不藉識其姓名[8],卒亦不視其功,而所活不可勝計矣。先生之樂旋,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備歟!

居數歲,木鬱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孫曰[9]:「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為利,將有為學宮[10]。為釋老之宮[11],為橋樑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給之;有貧欲為居室,沒欲為棺而不得材者[12],給之。毋苟自利也!」於是所施利益多矣。

時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聞而高之,命工作萬木圖表之。搢紳君子,多為文若詩,紀之詠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若孫,佩服訓戒[13],至于今不違。

然欲其後世皆制服不違,此圖所以繼作也。

嗚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賜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豈計樹之木後當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儘力焉,不可以苟,蓋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僅施于衰亂艱虞之際,畎畝之間[14],而徒布衣以終其身也[15]。不然,使遇治平之時得一命,為所欲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後之人能世承其訓,推廣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諸其來者。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9:52編輯過]

註釋:

[1]楊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建文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以多謀善斷,最受知遇。

每次北征,常為扈從。後擢文淵閣大學士。仁宗即位。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

前後歷事四朝,與楊士奇、楊溥並久為輔臣,時稱「三楊」。文中稱「右春坊右庶子」是楊榮當時的官名。明代太子宮設左、右春坊,設有庶子、諭德等官,與翰林官進講經史以輔導太子。[2]太父:祖父。

[3]汲汲:急切的樣子。[4]慊:滿足。[5]季世:末代。[6]號:令。

[7]相:助。[8]不藉識其姓名:不在簿冊上記下姓名。藉,同「籍」。[9]若:和,及。

[10]學宮:學校。[11]釋老之宮:指佛寺、道觀。[12]沒:同「歿」,死亡。[13]佩服:感念不忘。

[14]畎quǎn畝:田間。[15]布衣:謂平民。


  

楊士奇13651444,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泰和今屬江西人,少時家貧,以授徒自給。建文帝初,參與修《太祖實錄》。以史材被薦,召入翰林院,充編纂官。成祖即位,入內閣典機務,進侍讀。

永樂十五年1417,進翰林學士。仁宗即位,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旋兼後部尚書,為《太宗實錄》總裁官之一。宣統時,充《仁宗實錄》總裁。他與楊榮、楊溥都是當時台閣重臣,號稱「三楊」,形成了明永樂至成化年間的一個文學流派,被稱為「台閣體」。

著有《東里文集》等。

本文選自《東里文集》卷四。楊榮為了表彰其祖父楊達卿的義舉,並用來告知後代要遵從祖先遺訓,就作了一幅《萬木圖》,楊士奇為此圖作了這篇序記。楊達卿在元末為賑濟災民,又為了不使災民受施而自愧,就採用種樹救災的辦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某山成了一片萬木林,這確是造福後代子孫的辦法。又遺命其子孫「毋苟自利」,要用來作公益事業及救助貧窮的人。

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確實罕見。作者由此而聯想到,楊達卿若生於承平之世,發揮其才能,人們將會得到更大的利益。作者也深為楊達卿的義舉所感動,文字寫得樸實無華,崇敬之心也溢於言表,非泛泛應酬之作可比。

《吳山圖》記.歸有光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1],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2],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3],尚有西子之遺蹟[4]。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5],皆勝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6],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7]為給事中[8]。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