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裡的時候,我想起老茨威格所說的一句話:歷史這個「上帝的神秘作坊」,分為平淡無奇的漫長歲月和驚天動地的關鍵時刻。黃興與孫中山
第一次握手,或許是個歷史的細節 ,但確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這細節決定成敗,這細節裡藏着魔鬼。因為中國同盟會從此成立,中國革命力量從此聚合,中國歷史新的一頁從此開始。
——
1905年
8月
20日下午
2時,陽光正好。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宣告成立。熱烈的掌聲中,黃興宣讀了由他組織起草的章程草案。黃興說,同盟會的宗旨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黃興清脆的湖南話鏗鏘有力。他的聲音傳向很遠很遠,傳向了大洋彼岸,讓清廷的遺老遺少嚇破了膽。怎麼又是一個湖南人呀‧殺了譚嗣同,還有後來人‧清王朝磨刀霍霍,還要做最後的掙扎。
根據黃興的提議,孫中山任同盟會總理。孫中山提名黃興任執行部庶務,「庶務實居協理之職,總理缺席時,有全權主持會務」。
這是一群年輕人的聚會,是一群書生的集合。同盟會會員個個熱血沸騰,慷慨激昂。他們放下筆,拿起槍,立誓要推翻清王朝,要用青春、熱血和生命去譜寫民族復興之歌。這時候的民族意識.憑藉其散髮出來的感染力,成了民族的最大能源力量。
——
1907年
9月,黃興策動了廣西欽州、防城起義,他要在神州大地點燃武裝起義的烈焰。隨後,他又組織了鎮南關起義。
1908年
3月,黃興領導欽、廉、上思起義,率領
200餘人的隊伍,歷經數十次,擊敗十數倍敵人,履險蹈危,身先士卒。最後彈盡援絶,退至河內。
——
1911年
4月
27日,黃興在廣州組織暴動。他自任起義總指揮。這次起義在激戰了一天一夜之後,終以失敗結束。黃興被敵人的飛彈打斷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
這是後來人們敬稱他為入指將軍的來歷。收殮殉難者,得遺骸
72具,合葬城東黃花崗。人們稱這次起義為「黃花崗起義」。黃興原計劃兵分十路的一千多起義軍,在戰鬥打響時只有他自己率領的一百多人。
明顯的敵我懸殊,敵強我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像精衛填海,就像夸父逐日,表現了一個書生報國的壯烈。黃興率領的部隊,用鋼槍撥開了香艷的霧障,用鏗鏘的步伐打破了午夜的歌吟。起義震驚中外,連鎮壓這次起義的廣東水師提督李單也不得不承認:「民心思漢,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維持。」胡元炎也說:「自黃花崗事出後,全國人心皆趨向。
革命自成功矣。」
英雄並不是始終和勝利劃等號的。當面對失敗時,英雄作為一種品質,更體現出其不同凡響。拿破崙敗了,敗在滑鐵盧。可拿破崙的英雄名字一直被世人記得,而打敗他的勝利者的名字卻很少有人知道。
項羽敗了,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的故事有些悲情,卻是道德的,不失為英雄。
英雄的品質是光明磊落,是浩然正氣。
黃興是屢敗屢戰的英雄,打倒了再站起來,打落牙齒和血吞。他一身戎裝,一支短槍,一雙眼睛裡閃射出的依然是毅然決然的目光。樹綠了,花開了,太陽出來了,他下令發起衝鋒。「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起義總指揮黃興已經抱定了從容赴死之心。
他沒有打算再回去。沒有國哪有家‧他在給同盟會會員鄧澤如的信中說:「本日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不敢有負諸賢之期望……絶筆于此,不勝繫戀。」同一天他給孫中山、馮自由、梅培臣等人都寫了絶命書。他不是為了成為英雄而去赴死,而是為了理想、信念和祖國。
記得我上中學時聽老師誦讀林覺民的《與妻書》,聽著聽著,全班同學個個都淚流滿面。林覺民是黃花崗犧牲的烈士之一,是黃興的戰友,曾留學日本,精通英、德等國語言,是福建《建言日報》主筆,死時
24歲,花樣的年華。林覺民慷慨赴義之前,給新婚的妻子留下一封絶命書。說:「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很樸素,很動情的文字,讓我覺得世上一切能夠傳世的文學都是因為它包含了人類最真實的感情,呈現了一個沒有裝飾的內心世界。我還想,生命有時候只能在死亡中找到真正的價值.死亡也因此變得光彩奪目。
黃興寫了絶命書,林覺民寫了絶命書,還有很多人寫了絶命書,一部數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如此多的人在集體赴死時寫下如此大氣磅礴而又兒女情深的絶命書,怕只有黃花崗起義這一次,怕天空也會為之垂淚。廣東水師提督李凖在審訊受傷的林覺民時,見情詞壯烈,聽著聽著,深受感動。林覺民語畢欲吐痰涎,花廳鋪有地毯,不忍玷污,回顧覓痰盂,李凖急急親持痰盂為他接痰。起義參與者,大多數都是文弱書生,大都曾留過學,家境殷實,可他們憑一腔熱血,憑一腔忠誠,用自己的生命共同書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成為一個民族的脊樑。
1911年是農曆辛亥年。這年
10月
10日,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迅速攻佔了湖廣總督府。
10月
28日深夜,黃興喬裝進入了武昌。以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的身份發佈戰鬥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