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鐵鐐掉在地上。我把它揀起來,擎在手裡,最後看了它一眼。想起來多麼奇怪啊:它剛纔還戴在我腳上呢。
「好啦,願上帝保佑!上帝保佑!」囚犯們用斷斷續續、粗聲粗氣、但似乎又有點高興的聲音說。
是啊,願上帝保佑!自由,新生活,死裡逃生……多麼美好的時刻啊!================================譯後記
《死屋手記》是一部描寫沙俄時代監獄生活的小說,它的引言和
第一章 最初于一八六
0年九月一日發表在《俄羅斯世界》上,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二年又陸續在《時報》上全部刊出。
十九世紀中葉,俄國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着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上要求廢除農奴制、實行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各種具有民主傾向的進步團體不斷出現;與此同時,尼古拉一世及其鷹犬為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黑暗統治,對國內進步勢力加以瘋狂打擊與迫害,把很多知識界人士關進監獄或發配邊疆,妄圖把他們同人民群眾隔離開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因為參加進步青年團體——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的活動而被捕入獄的。
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成員于一八四九年春被捕,審訊持續了八個月,其中有二十一人以「參與陰謀活動」的罪名被判死刑,重要的證據之一是他們在集會上宣讀了別林斯基致果戈理的那封著名的信。在十二月一個嚴寒的日子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其他成員被綁赴刑場。劊子手給他們披上白色屍衣,準備行刑,這時突然宣佈:最高當局決定將死刑改為發配西伯利亞服苦役。
一八五
0年一月二十三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成員之一、詩人杜羅夫一起,被押解到西伯利亞鄂木斯克軍事監獄,開始了四年漫長的苦役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投進了「漆黑的地獄之中」。苦役雖然使他的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他的世界觀,卻未能矇住作家聰慧鋭敏的眼睛。這個期間,他廣泛地接觸獄友,細心觀察和研究囚犯們的生活,蒐集材料,構思未來的作品。嚴酷生活的篇章,豐富而強大的人民精神,展現在作家面前。
在昏暗窒悶的囚犯病房裡,他俯身在小桌上,將自己的印象、感受以及許許多多的民間諺語和俗語,記在他那本《西伯利亞筆記》裡。這本筆記被保存了下來,裡面記載的許多材料後來都被作家寫進《死屋手記》和其他作品中了。一八五四年二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獲釋出獄後,在給其長兄米哈伊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中寫道,他在苦役期間蒐集的材料「足足能寫成幾本書,……我從監獄裡帶出來多少人民的典型人物和性格啊!我曾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因此我十分瞭解他們……」
《死屋手記》發表後,立即為革命民主主義陣營所接受,被看做是「對卑鄙齷齪的俄國現實生活的憤怒揭露」。除了一小撮反動的當權者以外,絶大多數讀者和評論家都熱烈歡迎這部作品。一八六一年十二月末,屠格涅夫從巴黎寫信給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十分感謝您惠寄《時報》兩期,拜讀後,甚感滿意。我特別喜歡您的《死屋手記》,關於澡堂情景的描寫,在文風上很象但丁;您對於筆下的各種人物(例如彼得羅夫),都有很多細膩而真實的心理描寫。
」
赫爾岑為向俄國國外讀者介紹《死屋手記》,做了大量的工作,並有過精闢的論述:「此外,且不可忘記,這個時代①還給我們留下一部了不起的書,一部驚心動魄的偉大作品,這部作品將永遠赫然屹立在尼古拉黑暗王國的出口處,就象但丁題在地獄入口處的著名詩句一樣惹人注目,就連作者本人大概也未曾預料到他講述的故事是如此使人震驚;作者用他那戴着鐐銬的手描繪了自己獄友們的形象,他以西伯利亞監獄生活為背景,為我們繪製出一幅幅令人膽顫心驚的鮮明圖畫。」①指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俄國農奴制改革前社會思潮高漲時期。
《死屋手記》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蜚聲于世界文壇。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前,還沒有一個俄國作家對西伯利亞苦役生活作過如此深刻動人的描寫。苦役監獄裡關押着各種各樣的囚犯,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因反抗沙皇政府的統治而被流放到這裡來的。囚犯們每天被迫參加繁重的勞動,稍有一點越軌行為,就要遭受獄吏的嚴刑拷打,在肉體上和精神上受到極其嚴重的摧殘。
打開《死屋手記》,一幅幅關於苦役生活的生動鮮明的畫面,一段段對囚犯心理的描寫,一件件離奇怪誕的犯罪事實,立刻緊緊地扣住了讀者的心。
這部小說在結構上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每章既是整體的一部分,又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每一章都和整部小說的主題緊密相關,都是為描寫監獄生活服務的,對個別人物的刻劃也都服從于這一主要任務。
然而,僅僅從描寫監獄生活的角度來評價《死屋手記》,顯然是不夠的,作品的題材遠遠超出了這個範圍。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講述囚犯的經歷以及他們所犯的罪行時,往往進一步探究他們犯罪的社會原因。囚犯並非都是天生的「惡人」或「痞子」。「到處都有好人和壞人」,監獄裡的囚犯「也許一點兒也不比那些還留在獄外的人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