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上 - 227 / 663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上

第227頁 / 共663頁。

 大小:

 第227頁

朗讀:

泗州直隷州: 繁,疲,難。隷潁六泗道。明屬鳳陽府。尋復升直隷州,以臨淮縣省入。 順治初因之。康熙六年,分屬安徽省,隷鳳陽如故。十九年,州城圮,陷入洪澤湖,寄治盱眙。雍正二年,升直隷州,隷安徽省。乾隆四十二年,裁鳳陽府之虹縣,省入泗州為州治。 泗州舊治在今州城東南百八十里。自明末清口久淤,舊黃河堤決,黃流奪淮,水倒灌入泗,州境時有水患。至清康熙十九年,城遂圮陷於湖。今州治即虹縣舊城。 東北距省治七百六十里。廣二百九十里,袤二百里。北極高三十三度二十八分。京師偏東一度二十三分。領縣三。 北:屏山,下有湖。南:鹿鳴山。東:秦橋山,有雙泉。東北:硃山,上有聖水井,下有峰山湖。南:淮水自鳳陽廢臨淮入,逕五河入洪澤湖。汴河自靈壁入,東南入淮,即莨蕩渠,一名浚儀渠,唐、宋通漕故道。睢河逕城北,東流,會安河窪,南注洪澤湖。潼河在故虹縣西,俗曰南潼河,自萬安湖流逕五河注淮。北潼水,在今州北,東流注駱馬湖。沱河在今州西南,源出宿州紫蘆湖,逕州東為南沱湖,州西為北沱河,二水合流入五湖。又石樑河、天井湖,西合漴水,過五河入淮。施家崗有汛。半城鎮,州判駐。雙溝鎮,同知駐。驛二:泗水、龍窩。 盱眙 疲,難。州南百里,濱湖倚山,無城郭。康熙間,泗州陷於湖,乃寄州治於此。後以虹縣省入泗州,乃復為屬如故。東:盱眙山,縣以此名。南:寶積山。北:陡山、龜山。東南:都梁。西北:浮山,濱淮水,故一名臨淮山。淮河逕城北,匯洪澤湖。與泗州中流分界。自五河流入,東北至清河口合黃河。東北:運河。池河自合肥入,北注於淮。洪澤湖舊名破釜塘,亦古洪澤鎮地,昔人開水門入以資灌田。自泗州陷入,湖界日巨,汪洋幾三百里,延袤皖、蘇二省。南以老子山、北以湖泊崗,與江蘇桃源縣分界。舊縣有汛一。驛二:淮原、都梁。 天長 疲,難。州東南百五十七里。南:橫山、冶山。西:望城崗。北:紅山。西北:石樑河,自滁州來安入,匯為五湖。北合德勝河,又東接高郵寘沙湖,其分流為樊梁溪。白塔河自來安入,合汊澗,逕石樑鎮,又東大河灣,至城西,右合白楊河,東北瀦為丁溪湖,播為感蕩、上泊、白馬、沂洋諸湖。其南秦蘭河,併入江蘇,注寘沙湖。東北:下河鎮。北:銅城鎮。汊澗有汛一。城門鄉巡司一。一驛:安淮。 五河 疲。州南百三十里。南:金崗。西南:翠柏。西:臥龍崗,下有龍潭。北:陡山崗。沱河水溢,淮水在城東一里。自故臨淮縣東北流逕此,又東入州境。澮河自靈壁入,舊逕城南一里,後水漲沙淤,徙於北滸,又逕城西北合沱河,又東入淮,或謂之澳水。東潼河自州入,逕天井湖,南至鐵鎖嶺入淮。漴河在城南二里。南湖在城南七里,匯眾流而成,流為此河,又東流入淮。以上所謂五河也。其交會處在城東二里,謂之五河口。西:臨淮關,有汛。驛一:五河。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山西


  

山西:禹貢冀州之域。清初沿明製為省,置總督、巡撫。順治末,總督裁。康熙四年,並冀南、冀北置雁平道。雍正元年,置歸化。二年,增直隷州八。 平定、忻、代、保、解、絳、吉、隰。 三年,增府二。 寧武、朔平。 六年,升蒲、澤二州併為府,置歸綏道。乾隆四年,增置綏遠同知。二十五年,又以歸綏所屬地增置五通判。 歸化城、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托克托城。 與歸、綏二並屬歸綏道。二十九年,裁歸化城通判。三十七年,吉州改屬平陽府,霍州為直隷州。今領府九,直隷州十,十二,州六,縣八十五。東界直隷井陘; 三百七十五里。 西界陝西吳堡; 五百五里。 南界河南濟源; 七百三十里。 北界內蒙古四子部落草地。 一千一百里。 廣八百八十里,袤一千六百二十里。北極高三十四度五十七分至四十一度五十分。京師偏西三度四分至五度四十五分。東北距京師一千二百里。宣統三年,編戶一百九十九萬三十五,口九百二十一萬九千九百八十七。 其名山:管涔、太行、王屋、雷首、底柱、析城、恆、霍、句注、五台。其巨川:汾、沁、涑、桑乾、滹沱、清漳、濁漳。鐵路:正太。驛道:西達蒙古、陝西潼關,東北至京師。電線達京師,西南西安。

太原府: 沖,繁,難。隷冀寧道。巡撫,布政、提學、提法司,巡警、勸業道駐。 初沿明制,領州五,縣二十。雍正中,平定、忻、代、保德直隷,割十縣分入之;尋興還隷。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入徐溝。距京師千二百里為省治。廣六百里,袤七百里。北極高三十七度五十四分。京師偏西三度五十六分。領州一,縣十。陽曲 沖,繁,難。倚。東北:阪泉山。西北:崛唅。北:梁鴻。西南:汾水自交城入,逕冽石口,左合埽穀水,折東南,左合洛陰及石橋、真穀水。水經注「逕盂縣、狼孟故城南」者。至城西北,左合石河、南社河,又南入太原。天門關、石嶺關二巡司駐。王封鎮,同知駐。埽峪村、楊興寨。城晉、陵井驛。 太原 沖,繁。府西南四十里。西南:尖山。西北:蒙山,其南風峪、懸甕,晉水出焉。東北:駝山。汾水自陽曲入,左納澗河,逕城東,至南張村與合,又西南入徐溝。東:洞渦水自徐溝來,西南流,逕縣南,仍入徐溝界。 榆次 沖,繁,難。府東南六十里。北:罕山。東南:麓台。東北:小五台。洞渦水自壽陽入,左納金水河,古塗水,即水經注蒲水,合八賦嶺、鷹山水 今所謂大小塗,即水經注蒲穀水 注之。右合原過水 四派,唐貞觀中,令孫淇引以溉田 ,逕城南,西南入徐溝。其澗水入蒜穀,又西入太原。源渦、什帖二鎮。鳴謙、王胡二驛。 太穀 繁。府東南百二十里。南:鳳皇山。北:壁穀。東南:鳳巢;大塔,大塗水出焉,西北流入榆次。西:烏馬河自榆社入,右合奄穀水,左鹹陽穀水,逕城北入祁。象穀水即古蔣穀水,入徐溝。有馬嶺關、杏林寨。主簿駐範村鎮。祁沖,繁。府西南百四十里。東南:竭方、幘山。侯甲水自武鄉入,逕龍舟峪,為龍舟水。又盤陀水,西北為昌源渠,逕城北入平遙。東北:烏馬河自太穀入,又西入徐溝。子洪、盤陀、團柏、賈令四鎮。安寨、盤陀二驛。 徐溝 沖,繁,難。府南八十里。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為鄉入。訓導及巡司駐。西:壺屏山。其北,白石、中隱。汾水自太原入,逕孔村至西堡。東北:洞渦水自榆次入,錯太原,復入縣西,左納烏馬及象河入焉。故驛鎮。同戈驛。 交城 簡。府西南百二十里。交城山,北百二十五里,相近羊腸。西北:狐突。汾水自靜樂入,逕火山村,右合孔河,折東入陽曲。西北:孝文山,文水出,會渾穀、西穀,屈東南,左合酸水,為文穀水,入文水界,從之下流,並達之。故交村,巡司駐。 文水 繁,難。府西南百六十里。西:陶山。西北:熊耳。西南:隱泉。東有汾水,自徐溝入,西南入平遙。西北:文穀河自交城入,逕文穀口。唐柵城廢渠在焉。至城北,又東南,左合磁窯河、步渾水,折西南入汾陽。有孝義鎮。 岢嵐州 簡。府西北三百二十里。岢嵐山,東北百里,一曰管涔。迤西南,蘆芽、荷葉坪、雪山。東南:直道村,嵐漪水出東北,右合黃道川、三角城二水,折西北,逕城南,又西逕大澗河,左合砂河,又西南逕巨麓山入興。水峪關。 嵐 簡。府西北二百六十里。西南:黃嶮山。西:野鷄山,蔚汾水出,入興。南:赤堅嶺,嵐水出,東北逕桃尖山,左合乏馬嶺、雙松山水,折東南入靜樂。有東村鎮。 興 簡。府西北四百里。雍正二年隷保德州。八年仍來隷。東:桃花山。西南:采林。西北:黃河自保德入。東北:嵐漪水自岢嵐入,逕石樓山。東南:蔚汾水自嵐入,逕合查山,至縣西,合南川水併入焉。又南合紫荊山水入臨。蔚汾、合河二關,皆要隘。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