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時本天心距地內減距地小數,得距地較。
求月距天頂
以黃經高弧交角正弦為一率,限距地高正弦為二率,月距限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月距天頂正弦,檢表得月距天頂。若無黃經高弧交角,則以月距黃極內減限距地高即得。
求太陰地半徑差
以本時月實引滿三十分,進一度用。及本時本天心距地,察後編交食太陰地半徑差表內所對之數,即太陰地半徑差。如本時本天心距地有遠近者,以距地較比例求之。
求本時高下差
以半徑為一率,月距天頂正弦為二率,太陰地半徑差為三率,若推淩犯五星,除土、木二星無地半徑差外,火、金、水三星皆有地半徑差。乃看星引數,自十宮十五度至一宮十五度,為最高限。自一宮十五度至四宮十五度,自七宮十五度至十宮十五度,為中距限。自四宮十五度至七宮十五度,為最卑限。以星引數所當之限,察其本星最大地半徑差,與太陰地半徑差相減,得星月地平高下差,為三率。求得四率,即本時高下差。
求東西差
以半徑為一率,黃經高弧交角正弦為二率,本時高下差為三率,求得四率,即東西差。如無交角,則無東西差,高下差即南北差,淩犯用時即淩犯視時。
求南北差
以半徑為一率,黃經高弧交角餘弦為二率,本時高下差為三率,求得四率,即南北差。
求太陰視緯
以太陰實緯與南北差相加減,得太陰視緯,記南北號。緯南相加仍為南,緯北相減仍為北,如南北差大,則反減變北為南。
求太陰距星
以太陰視緯與星緯相加減,得太陰距星,記月在上下號。如兩緯度同為北或同為南者則相減;月緯大,北為在上,南為在下;月緯小,北為在下,南為在上。兩緯度一為南一為北者則相加。月緯北為在上,月緯南為在下。若兩緯度相同,減盡無餘,為月掩星,凡相距在一度以內者用;過一度外者,為緯大,不用,即不必算。
求太陰實行
以本時月實引滿三十分,進一度用。及本時本天心距地,察後編交食太陰實行表內所對之數,得太陰實行。如本時本天心距地有遠近者,以距地較比例求之。
求距分
以太陰實行為一率,東西差為二率,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三率,求得四率,即距分,記加減號。月距限東為減,月距限西為加。
求淩犯視時
置淩犯用時,加減距分,得淩犯視時,如淩犯用時不足減距分,加二十四時減之,所得淩犯視時為在前一日;如加滿二十四時去之,所得淩犯視時為在次日。時刻在日出前日入後者用;在日出後日入前者,即為在晝,不用。
如月在緯南,月距限過六十度,及月在緯北,月距限過七十度者,須用下法求之。
求視時春分距午時分
置本時春分距午,加減距分,得視時春分距午。如本時春分距午不足減距分者,加二十四時減之;若相加過二十四時者去之。
求視時黃平象限
以視時春分距午時分,察黃平象限表內,取其與時分相近者,所對之數錄之,即得視時黃平象限。
求視時月距限
置星經度,與視時黃平象限相減,得視時月距限,其度小於地平限度者用;若大於地平限度者,為月在地平下,不用。
黃平象限表
黃平象限表,按京師北極高度三十九度五十五分,黃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依黃道經度,逐度推得春分距午時分、黃平象限宮度、限距地高度分,三段列之。表名「春分距午」者,乃春分距午正赤道度所變之時分也。「黃平象限」者,乃本時黃平象限之宮度也。「限距地高」者,乃本時黃平象限距地平之高度也。表自三宮初度列起者,因太陽黃道經度三宮初度為春分,即春分距午之初也。
用表之法,以本時太陽黃道經度之宮度,察其所對之春分距午時分,加淩犯用時,得數內減十二時,不足減者加二十四時減之,得本時春分距午時分。依此時分,取其相近之春分距午時分所對之黃平象限宮度及限距地高度分,即得所求之黃平象限及限距地高也。設本時太陽經度一宮十五度,淩犯用時十九時四十五分,求春分距午及黃平象限★限距地高,則察本表黃道經度一宮十五度所對之春分距午為二十一時九分五十四秒。加淩犯用時十九時四十五分,內減十二時,餘過二十四時去之。得四時五十四分五十四秒,為所求之春分距午時分。乃以此時分察相近者,得四時五十四分五十一秒。其所對之黃平象限為五宮十六度五十九分二十七秒,即所求之黃平象限宮度。其所對之限距地高為七十二度四十九分五十八秒,即所求之限距地高也。若黃道經度有零分者,滿三十分以上則進為一度,不用中比例,因逐度所差甚微故也。
表略
○距限差表
距限差表,按限距地高度逐段列之,前列太陰實緯度分,中列黃道南北,自初度十分至五度十七分之距限差,緯南為減,緯北為加。
用表之法,以限距地高之度與太陰實緯度,察其縱橫相遇之數,即所求之距限差也。設限距地高二十八度,太陰距黃道南四度二十分,求距限差,則察限距地高二十八度格內橫對太陰實緯四度二十分之距限差為八度十二分,即所求之距限差。其緯在黃道南,是為減差也。限距地高以逐度為率,若限距地高有三十分以上者,進作一度,不及三十分者去之。太陰實緯以十分為率,若太陰實緯有零分者,五分以上進作十分,不足五分者去之。俱不用中比例,因逐度分之數所差甚微故也。
表略 志二十九 地理一
有清崛起東方,歷世五六。太祖、太宗力征經營,奄有東土,首定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及寧古塔諸地,於是舊籓劄薩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悉入版圖。世祖入關翦寇,定鼎燕都,悉有中國一十八省之地,統禦九有,以定一尊。聖祖、世宗長驅遠馭,拓土開疆,又有新籓喀爾喀四部八十二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及賀蘭山厄魯特迄於兩藏,四譯之國,同我皇風。逮於高宗,定大小金川,收准噶爾、回部,天山南北二萬餘裡氈裘湩酪之倫,樹頷蛾服,倚漢如天。自茲以來,東極三姓所屬庫頁島,西極新疆疏勒至於蔥嶺,北極外興安嶺,南極廣東瓊州之崖山,莫不稽顙內鄉,誠系本朝。於皇鑠哉!漢、唐以來未之有也。
穆宗中興以後,台灣、新疆改列行省;德宗嗣位,復將奉天、吉林、黑龍江改為東三省,與腹地同風:凡府、、州、縣一千七百有奇。自唐三受降城以東,南衛邊門,東湊松花江,北緣大漠,為內蒙古。其外涉瀚海,阻興安,東濱黑龍江,西越阿爾泰山,為外蒙古。重之以屏翰,聯之以昏姻,此皆列帝之所懷柔安輯,故歷世二百餘年,無敢生異志者。
太宗之四征不庭也,朝鮮首先降服,賜號封王。順治六年,琉球奉表納款,永籓東土。繼是安南、暹羅、緬甸、南掌、蘇祿諸國請貢稱臣,列為南服。高宗之世,削平西域,巴勒提、痕都斯坦、愛烏罕、拔達克山、布哈爾、博洛爾、塔什幹、安集延、浩罕、東西布魯特、左右哈薩克,及坎車提諸回部,聯翩內附,來享來王。東西朔南,闢地至數萬里,幅員之廣,可謂極矣。洎乎末世,列強環起,虎睨鯨吞,凡重譯貢市之國,四分五裂,悉為有力者負之走矣。
清初畫土分疆,多沿明制,歷年損益,代有不同。其川瀆之變易,郡邑之省增,疆界之分合,悉詳稽圖志,並測鬥極定高偏度,以畫中外封域廣輪曲折之數,用備一朝之掌焉。
△直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