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上 - 113 / 663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上

第113頁 / 共663頁。

 大小:

 第113頁

朗讀:

二月己未,雲南雲州回匪作亂,命李星沅剿之。癸亥,以謁陵,命載銓等留京辦事。丙子,以福建海盜劫殺洋商,命劉韻珂等搜捕。戊寅,上謁東陵,免經過地方額賦十分之三。是月,給河南汲縣等五縣被災口糧。乙未,壁昌遷內大臣,調李星沅為兩江總督,以林則徐為雲貴總督,楊以增為陝西巡撫。戊戌,英船退出虎門。乙巳,以魏元烺為禮部尚書,賈楨為左都禦史。

夏四月戊午,布魯特匪復攻色埒庫勒,伯克巴什等擊走之。賽什雅勒泰等奏英人據音底、努普爾,各部鹹附之。丙寅,免熱河豐寧縣逋賦及旗租銀。癸酉,賜張之萬等二百三十一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是月,貸江西上高、新昌二縣,湖南鳳凰等五縣屯丁苗佃籽種口糧。


  

五月丙戌,禦試翰林、詹事等官,擢王慶雲四員為一等,餘升黜有差。何汝霖憂免,調魏元烺為兵部尚書,以賈楨為禮部尚書,孫瑞珍為左都禦史。丁亥,命文慶、陳孚恩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辛卯,以廣東民情與洋人易啟釁端,命擇紳士襄辦交涉事宜。丁未,擢曾國籓為內閣學士。

六月,理籓院奏俄羅斯達喇嘛請在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通商,不許。

秋七月己卯,命林則徐讞雲南回民控訴香匪殺無辜一萬餘人之獄。乙未,命林則徐讞雲南回民杜文秀控訴被誣從逆之獄。癸卯,以河南旱災,發庫銀十萬兩,並撥鄰省銀二十萬兩賑之。

八月己酉,安集延匪犯喀什噶爾,吉明等擊走之。賽什雅勒泰自殺,調奕山為葉爾羌參贊大臣。癸亥,以布彥泰赴肅州調度,命楊以增署陝甘總督,恆春署陝西巡撫。甲子,以喀什噶爾卡外布魯特、安集延匪作亂,命布彥泰為定直距中空之間。中心開圓孔,貫於天經之軸。四隅距中心一寸九分,各安立柱,圓頂開孔,以穿直線,與直距中徑平行。下安小環,以為結赤經平行綫之用。又按距星宮度,於遊旋赤道安赤經平行綫表,其制上畫半圓,內容半方,自對角斜線起,初度至橫徑為四十五度,其中直徑與指度表之邊線相參直。半圓中心安二遊表,各長二寸,距中心一寸九分。邊留小臍,中開小圓孔,以綫穿之。上端系於北極銅版對角之兩環,下端貫於南極銅版對角之兩環,各以垂球墜之。

用法,測日時刻,以四遊圈東西推轉,窺衡南北低昂,令日光透孔圓正,視四遊圈下指時度表臨天常赤道某時刻,即得。若日景為赤道所礙,則用窺衡上立表測之,令表兩孔正透,仍於指時度表視時刻。或為龍柱所礙,則用平行立表測之,亦於指時度視時刻。若指時度表為子午圈所礙,則易用借弧指時度表,次用平行立表。測定日景,視借弧指時度表所指時刻,加一小時,即得。測經度,取所知正午前後一恆星,以其赤道經度之對沖,用綰經度表於遊旋赤道綰定四遊圈。又任設一時,用綰時度表,於其時之對沖,綰天常赤道。乃將四遊圈帶定遊旋赤道,用窺衡測準距星,隨之左旋。候至所設時刻,視綰時度表對遊旋赤道某宮度分,即日赤道經度。或以本時太陽赤道經度,用綰時度表於遊旋赤道綰定,又以所設時刻之對沖,於天常赤道綰定。候至所設時刻,用四遊窺測月星,乃視指時度表所指遊旋赤道宮度,加半周,即得所測月星赤道經度。測兩曜相距經度,用平行綫測經度表於遊旋赤道初宮初度安定,令一人用此平行綫表、左兩綫、右兩綫,並窺定距西之曜,隨之左旋;一人用四遊窺衡測距東之曜,視指時度表所指遊旋赤道之度分,即所測兩曜相距赤道經度也。測緯度,凡得經度時,隨察指緯度表所指四遊圈之度分,即得所測赤道緯度。其有所礙,皆如測時刻法易之。其近北極之星,則以平行借弧表測之。 志三  天文三

日月五星恆星黃赤道十二次值宿昏旦中星

日月五星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為渾象而已。近代西人制大遠鏡,測得諸曜形體及附近小星暈氣各種,古今不同,就其著者錄焉。

日之面有小黑形,常運行二十八日滿一周。月之面以日光正照顯明景,偏照顯黑景。其面有凹凸,故雖全明之中,亦有淡黑雜景。

土星之體,彷彿卵形,舊測謂旁有兩耳,今測近於赤道星面相逼甚窄,於遠赤道所宕甚寬。旁有排定小星五點,最近第一星,約行二日弱;第二星行三日弱;第三星行四日半強;第四星略大,行十六日;第五星行八十日。俱旋行土星一周。

木星之面,常有平行暗景,外有小星四點。第一星行一日七十三刻;第二星行三日五十三刻;第三星略大,行七日十六刻;第四星行十六日七十二刻。俱旋行木星一周。


  
火星之面,內有無定黑景。

金、水星俱借日為光,合朔弦望如月。

恆星曆象考成雲:“恆星之名,見於春秋,而四仲中星及鬥、牽牛、織女、參、昴、箕、畢、大火、農祥、龍尾、鳥帑、元駟、元黿之屬,散見於尚書、易、詩、左傳、國語。至周禮春官馮相氏掌二十八星之位,而禮記月令、大戴禮夏小正稍具諸星見伏之節。蓋古者敬天勤民,因時出政,皆以星為紀。秦炬之後,羲和舊術,無復可稽,其傳者惟史記天官書,而所載簡略。後漢張衡雲:‘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而其書不傳。至三國時,太史令陳卓始列巫鹹、甘、石三家所著星圖,總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隋丹元子作步天歌,敘三垣二十八宿,共一千四百六十七星,為觀象之津梁,然尚未有各星經緯度數。自唐、宋而後,諸家以儀象考測,始有各星入宿去極度分,視古加密。

「新法算書恆星圖表,共星一千二百六十六,分為六等:第一等星一十七,第二等星五十七,第三等星一百八十五,第四等星三百八十九,第五等星三百二十三,第六等星二百九十五,外無名不入等者四百五十九。康熙壬子年欽天監新修儀象志,恆星亦分六等,而其數微異。第一等星一十六,第二等星六十八,第三等星二百零八,第四等星五百一十二,第五等星三百四十二,第六等星七百三十二,共計一千八百七十八。蓋觀星者以目之所能辨,因其相近,聯綴成象而命之名。其微茫昏暗者,多不可考。故各家星官之數,多少不能畫一。然列宿及諸大星,則古今中西如一轍也。」

又雲:「恆星行即古歲差也,古法俱謂恆星不動,而黃道西移;今謂黃道不動,而恆星東行。蓋使恆星不動而黃道西移,則恆星之黃道經緯度宜每歲不同,而赤道經緯度宜終古不變。今測恆星之黃道經度,每歲東行,而緯度不變。至於赤道經度,則逐歲不同,而緯度尤甚。自星紀至鶉首六宮之星,在赤道南者,緯度古多而今漸少,在赤道北者反是。自鶉首至星紀六宮之星,在赤道南者,緯度古少而今漸多,在赤道北者反是。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內之星,在赤道北者,可以過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過赤道北,則恆星循黃道東行,而非黃道之西移明矣。新法算書載西人第穀以前,或雲恆星百年而東行一度,或雲七十餘年而東行一度,或雲六十餘年而東行一度,隨時修改,訖無定數,與古人屢改歲差相同。迨至第穀,方定恆星每歲東行五十一秒,約七十年有餘而行一度,而元郭守敬所定歲差之數亦為近之。至今一百四十餘年,驗之於天,雖無差忒,但星行微渺,必歷多年,其差乃見。然則第穀所定之數,亦未可泥為定率,惟隨時測驗,依天行以推其數可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