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李鴻章道:「向榮馭下太寬。勝保、琦善、僧格林沁的三個旗人馭下太嚴。所以各擁重兵,不能克敵。若說知人善任,總攬全域性,要讓老師。排程水師,公正廉明,要讓雪琴。料敵而進,決斷不疑,要讓季高。他如胡潤芝、李迪庵、駱秉章等輩,只能坐一省,奉令照行,似乎猶未能稱做全材也。現在通盤的大計,不如以重兵圍困金陵,使其不能施發號令。然後再在各省,次第的削其翼羽。至多三年,不怕那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了。」
曾國藩聽說道:「賢契此論,頗與亡友蘿山、舍弟國荃二人的意見相同。這末就請賢契,姑在此地參預戎機,一有機會,我當保你獨當一面就是。」
李鴻章稱謝而出,即去與程學啟二人,敘舊去了。過了月餘,曾國藩因見李鴻章的才氣磅礴,不再讓他充作幕僚。,即下一道公事,命他帶同程學啟劉銘傳二人,去練淮軍。練成之日,由他統領,程劉二人分統,自成一軍,前去獨當一面。淮軍名義,即自此始。
當時曾國藩仍舊自統湘軍,又有李鴻章的淮軍相助。軍隊愈多,聲名愈大。各省督撫,凡遇軍情大事,都去與他商酌,他便隱作盟主起來。
有一天,曾國荃忽由防地來到大營。曾國藩問過那邊軍事,又問他道「偽東王楊氏,既被偽北王所殺,難道他手下的部隊,沒有變亂不成?」
曾國荃見問,趕忙答他老兄道:「兄弟正為此事,來和大哥商議。兄弟因見現在各處的探子,沒有一個可靠。特地出了重餉,專練了一隊偵探,方才能得敵方的真情。
「日前據報,說是偽天皇,自見偽北王殺了偽東王之後,偽東王的部下無不蠢蠢欲動。全城人心惶惶,謠言大盛。只好再與偽軍師錢江商議,要他設法平靖內亂。當時錢江即答他道:『為今之計,只有一面速下上諭,宣佈東王之罪,使他部下無所藉口,此乃釜底怞薪之策。一面再奪北王官爵,再將北王之弟韋昌祚問斬,以平眾怒。能將北王同問罪,更易消滅此事。』
「哪知偽天皇優柔寡斷,既不肯宣佈偽東王楊氏之罪,又不肯將那韋昌祚問斬。一日到晚,不是口中喃喃自語,求著甚麼天父顯靈,欲以教旨,勸化偽東王部下作亂之心,就是取那醇酒婦人之法,去與偽徐后東西二妃,以及眾妃,一同裸逐偽宮,希冀早死。
「不防偽北王因見偽天皇沒有辦法,他又遷怒偽翼王石氏起來。先將他那吉妃,亂刀砍為肉醬。並把他的岳母伍氏,舅嫂吉氏,統統殺害。又命其弟韋昌祚,率領王府衛士,去殺石氏全家。石氏匆匆之間,不及調兵自衛,只好單身逃出後門,離開金陵,即行召集所部,一直殺往四川去了。
「當時韋昌祚搜獲不著石氏,就將石氏一個七十餘歲的老母,連同妻子兒女,統統殺死。韋昌祚返報偽北王,說是雖將石氏全家八十八口斬殺無遺,可惜走了石氏。偽北王忙入朝,硬說石氏要替東王報仇,日內就要造反,殺入皇宮。他為平亂計,已將石氏全家老小除去,還要逼著偽天皇下令通緝石氏。偽天皇一得此信,只是急得雙腳亂迸,仍沒甚麼辦法。偽北王也就回他府去。
「偽軍師錢江,聞得偽北王又將偽翼王的全家殺害,偽翼王單身走出,重行召集所部,殺往四川去了。他就寫信一封,命人追上送與偽翼王去。」
曾國荃一直說到這裡,就在身上摸出一張稿子,一面遞給曾國藩去看,一面又說道:「兄弟那邊有個探子,混入偽翼王石氏的行營,居然被他抄得此信。」曾國藩不及答話,先去看那稿子,只見寫的是:弟錢江敬候翼王將軍麾下:弟聞足下大舉入川,欲圖不事之業,雄才偉志,欽佩何如。然當武昌既定,弟曾屢以入川之舉為不可者,誠以天下大勢,削其肢爪,不如死其腹心也。川省道途遼遠,萬里行軍,糧秣轉運匪易,軍中以糧為主,豈其攫諸民間乎。且定一川省,滿人不過成為少去一手或一足之人耳,于其生命,仍無妨礙。而我國內,徒分兵力,豈非大害。足下遽以一時之憤,罔顧國家大計,誠為足下不取也。憶自金陵定鼎后,東王歸綰兵符,弟與足下寥落南京,已不能若曩時之得行其志。然鬱鬱寧居此處者,無非皆為大局著想,留而有待者也。今東王已為北韋殺害,彼之所部,雖在聲勢洶涌,並不難於立時撫定。北韋之殺東王,猶可謂之公也。今無端殺害足下全家,罪則不可逭矣。弟因天皇,邇來頗存患得患失之心,以致優柔寡斷,每為婦人之仁所誤。弟曾苦諫,其奈不聽何。然非有意不衛足下,造成此出痛劇耳。為今之計,惟望足下,以天下為重,私人為輕,迅速返師,以助京國,是為上策。否則亦宜繞道武漢,進取汴梁,方為國家之福。方寸已亂,言未盡意。
足下之才,勝弟十倍,當能善善惡惡,有以自處耳。
曾國藩一看完了信,連連說了兩句,大事不妙,大事不妙。正是:
江山破碎通身病
兄弟商量畢世才
不知曾國藩連說兩句不妙,究是何指,且閱下文。
第三七回 林威王稱兵進諫 易太守舉室全忠
曾國荃忽見他的老兄,連說兩句不妙,倒也吃了一驚起來。忙問道:「大哥何事驚慌?」
曾國藩道:「石達開乃是一員虎將。他若殺到河南,那位琦欽差,不是他的對手。僧王和勝保兩個,又在注重捻匪,教我怎麼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