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 下 - 132 / 192
歷史類 / 張廷玉等 / 本書目錄
  

明史 下

第132頁 / 共192頁。

 大小:

 第132頁

朗讀:

劉榮,宿遷人。初冒父名江。從魏國公徐達戰灰山、黑松林。為總旗,給事燕邸。雄偉多智略,成祖深器之,授密雲衛百戶。從起兵為前鋒,屢立戰功。徇山東,與硃榮帥精騎三千,夜襲南軍于滑口,斬數千人,獲馬三千,擒都指揮唐禮等。累授都指揮僉事。戰滹沱河,奪浮橋,掠館陶、曹州,大獲。還軍救北平,敗平安軍于平村。楊文以遼東兵圍永平,江往援,文引卻。江聲言還北平,行二十餘里,卷甲夜入永平。文聞江去,復來攻。江突出掩擊,大敗之。斬首數千,擒指揮王雄等七十一人。遷都指揮使。從至淝河,與白義、王真以輕騎誘致平安,敗之。

時南軍駐宿州,積糧為持久計。成祖患之,議絶其餉道。命江將三千人往,趑趄不行。成祖大怒,欲斬之。諸將叩首請,乃免。渡江策功,以前罪不封,止授都督僉事。遷中府右都督。


  

永樂八年從北征,以游擊將軍督前哨。乘夜據清水源,敗敵斡難河,覆敗阿魯台于靖虜鎮。師還為殿,即軍中進左都督,遣鎮遼東。敵闌入殺官軍。帝怒,命斬江,既而宥之。九年復鎮遼東。十二年再從北征,仍為前鋒,將勁騎偵敵于飲馬河。見敵騎東走,追至康哈里孩,擊斬數十人。復與大軍合擊馬哈木于忽失溫,下馬持短兵突陣,斬獲多,受上賞。復充總兵官,鎮遼東。

倭數寇海上,北抵遼,南訖浙、閩,瀕海郡邑多被害。江度形勢,請于金綫島西北望海堝築城堡,設烽堠,嚴兵以待。十七年六月,者言東南海島中舉火。江急引兵赴堝上。倭三十餘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卻。賊入伏中,砲舉伏起,自辰至酉,大破賊。賊走櫻桃園空堡中,江開西壁縱之走。復分兩路夾擊,盡覆之,斬首千餘級,生擒百三十人。自是倭大創,不敢復入遼東。詔封廣寧伯,祿千二百石,予世券,始更名榮。尋遣還鎮。明年四月卒。

榮為將,常為軍鋒,所向無堅陣。馭士卒有紀律,恩信嚴明。諸款塞者,撫輯備至。既卒,人咸思之。贈侯,謚忠武。

子湍嗣。卒,無子,弟安嗣。正統十四年與郭登鎮大同。也先擁英宗至城下,邀登出見,登不可。安出見,伏哭帝前。景帝降敕切責。安馳至京師,言奉上皇命來告敵情,且言進己為侯。群臣交劾,下獄論死。會京師戒嚴,釋安充總兵官,陣東直門。寇退,進都督同知,守備白羊口,復伯爵。英宗複位,予世侯,再益祿三百石。曹欽反,安被創,加太子少傅。成化中卒。贈嶧國公,謚忠僖。傳爵至明亡。

硃榮,字仲華,沂人。洪武十四年,以總旗從西平侯沐英征雲南。累官副千戶。守大寧,降于成祖。襲孫霖于滑口,圍定州,斷南軍餉道,大小二十餘戰,論功授都督僉事。

永樂四年從新城侯張輔征交阯,破鷄陵關,會沐晟于白鶴。輔等議于嘉林江上流濟師,遣榮陣下流十八里,日增其數以惑賊。又作舟筏為欲濟狀,以牽制之。賊果分兵渡江登岸。榮等奮擊,大破之。大軍進克多邦城,榮功為多。帝以榮嘗怠事,師還論功,僅擢右都督,賜白金鈔幣。七年復從輔討賊餘黨,平之。

明年督右掖,從征阿魯台,與劉榮併進左都督。十二年復從北征,與榮俱為前鋒。其冬充總兵官,鎮大同。修忙牛嶺、兔毛河、赤山、榆楊口、來勝諸城,寇不敢近。居三年,召還。

十八年,代劉榮鎮遼東。二十年復從北征,為前鋒。駐雕鶚詗寇,以五千騎視敵所向。大軍次玉沙泉。榮帥鋭士三百人,人三馬,賫二十日糧深入。敵已棄牛羊馬駝北走,悉收之,焚其輜重,移師破兀良哈。師還,封武進伯,祿千二百石,仍鎮遼東。二十二年復從北征。已,還鎮。洪熙元年,佩征虜前將軍印,鎮如故。其年七月卒於鎮。贈侯,謚忠靖。

子冕嗣。以晉王濟熿新廢,命鎮山西,尋召還。六年命輸餉獨石,因巡其地。正統四年,佩征西將軍印,鎮大同。十四年從北征,戰于陽和,死之。謚忠慤。子瑛嗣。傳爵至明亡。

費瓛,定遠人。祖愚,洪武時為燕府左相,改授燕山中護衛指揮使。傳子肅。至瓛從成祖起兵有功,累進後軍都督僉事。

永樂八年春,涼州衛千戶虎保、永昌衛千戶亦令真巴等叛,眾數千,屯據驛路。新附伯顏帖木兒等應之。西鄙震動。都指揮李智擊之不勝。賊聲言攻永昌、涼州城。皇太子命瓛往討。至涼州,智及都指揮陳懷以師會,遂進兵鎮番。遇賊于雙城。瓛擊其左,懷等擊其右。賊大敗走,斬首三百餘級。追奔至黑魚海,獲賊千餘,馬駝牛羊十二萬。虎保等遠遁。乃班師。

十二年充總兵官,鎮甘肅。瓛以肅州兵多糧少,脫有調發,猝難措置,請以臨鞏稅糧付近邊軍丁轉運。又以涼州多閒田,請給軍屯墾。從之。洪熙元年予平羌將軍印。永樂時,諸邊率用宦官協鎮,恣睢專軍務,瓛亦為所制。仁宗知之,賜璽書責之曰:「爾以名臣後,受國重寄,乃俯首受制於人,豈大丈夫所為!其痛自懲艾,圖後效。」瓛得書陳謝。


  
宣宗嗣位,進右府左都督。元年七月入朝,封崇信伯,祿千一百石。從征高煦,次流河驛。帝念前鋒薛祿軍少,命瓛帥兵益之。還,予世券,復鎮甘肅。二年,沙州衛賊屢劫撒馬兒罕及亦力把裡貢使,瓛討破之。明年卒於鎮。

瓛為人和易,善撫士。在鎮十五年,境內寧謐。子釗嗣。從征鄧茂七,還掌都督府。天順中,受武定侯郭英次孫昭賂,誣嫡孫昌不孝,欲奪其爵。法司請逮治,詔解府事。卒,子淮嗣爵。傳至明亡乃絶。

譚廣,字仲宏,丹徒人。洪武初,起卒伍,從征金山,為燕山護衛百戶。從成祖起兵,以百騎掠涿州,生得將校三十人。戰白溝、真定、夾河咸有功,屢遷指揮使,留守保定。都督韓觀帥師十二萬來攻。廣以孤軍力拒四十餘日,伺間破走之。

永樂九年進大寧都指揮僉事。董建北京。既而領神機營,從北征,充驍騎將軍。十一年練軍山西。明年從征九龍口,為前鋒。賊數萬憑岸,廣命輓強士射之。萬矢齊發,死者無算。乘勝夾擊,賊大敗。論功,進都督僉事。

仁宗嗣位,擢左都督,佩鎮朔將軍印,鎮宣府。宣德三年,請軍衛如郡縣例,立風雲雷雨山川社稷壇。六年以宣府糧少,請如開平、獨石召商中鹽納粟,以足兵食。俱從之。明年,帝從戶部議,令他衛軍戍宣府者,悉遣還屯種。廣上言:「臣所守邊一千四百餘里,敵人窺伺,竊發無時。脫有警,徵兵數百里外,勢豈能及?屯種之議,臣愚未見其可。」帝以邊卒戍守有餘,但命永樂中調戍者勿遣。

正統初,朝議以脫歡雖款塞,狡謀未可測,命廣及他鎮總兵官陳懷、李謙、王彧圖上方略。廣等各上議,大要謂:「邊寇出沒不常,惟守禦為上策。宜分兵扼要害,而間遣精稅巡塞外,遇敵則量力戰守,間諜以偵之,輕兵以躡之。寇來無所得,去有所懼,則邊患可少弭。」帝納其言。六年十一月以禦敵功,封永寧伯,祿千二百石,仍鎮宣府。八年乞致仕。優詔不許。明年十月召還陛見。帝憫其老,免常朝。是月卒,年八十二。謚襄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