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史 / 中國文學史全書目錄
馬黃
中國文學史 - 51

司馬遷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覺地繼承孔子的事業,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但他並不承認儒家的獨尊地位,他還同時接受了各家特別是道家的影響。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義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別由於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班彪、班固父子指責司 ...

中國文學史 - 52

文章排比鋪張,有戰國縱橫辭說的習氣。而文辭修飾整齊,音節和諧流暢,與漢初散文和漢代辭賦也頗為接近。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會稽等處的刻石文,大都也出於李斯之手。內容歌頌秦王功德,形式則模仿雅頌,都是四言韻文,但多以三句為一韻。秦 ...


  
中國文學史 - 53

賈誼又是漢初著名的辭賦家。賦本是誦的意思,《漢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賦。」荀卿《賦篇》第一次以「賦」名篇,漢人沿襲其義,凡辭賦都稱為「賦」。漢初騷體的楚辭逐漸變化,新的賦體正在孕育形成,故賈誼的賦兼有屈原、荀卿二家體制。他的《弔屈原 ...

中國文學史 - 54

《七發》是假設楚太子有疾,吳客往問的談話。「七發」的意義,劉勰以為「七竅所發,發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心雕龍‧雜文》)。李善以為「說七事以啟發太子」,後一種解釋比較符合作者原意。《七發》首段指出楚太子的腐化享樂、安逸懶惰 ...

中國文學史 - 55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幼年聰慧好學,「九歲能屬文,誦詩書」,十六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經九流百家之言,「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頗為當 ...

中國文學史 - 56

《漢書》的許多「紀」、「傳」大都採用《史記》原文,但作者在取捨之間也費了一番整理剪裁的工夫,不能完全看作鈔襲。《漢書》敘事一般說來不如《史記》的生動,但簡練整飭,詳贍嚴密,有自己的特點。《漢書》中附錄了大量的辭賦和散文,這是它為後來文章家愛 ...


  
中國文學史 - 57

王充(27-101‧),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家以農桑為業,是一個「細族孤門」。曾「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閲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他是 ...

中國文學史 - 58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在「本紀」、「世家」和「列傳」中所寫的一系列歷史人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那些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表現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 ...

中國文學史 - 59

司馬遷不僅大膽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的罪惡,而且也熱情地描寫了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起義反抗。在《酷吏列傳》中作者敘述廣大人民的反抗形勢說:「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南陽有梅免 ...

中國文學史 - 60

正因為如此,當李廣被迫自殺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作者通過這些描寫,不僅說明將帥應該愛護士卒,而且告訴他們,只有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才能戰勝敵人,保衛祖國。 總之,作為傳記文學的《史記》的思想內容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