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 / 經學考全書目錄
佚名
經學考 - 11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議禮、制度、考文,皆以經義為本。後世右文之主,不過與其臣宴飲賦詩,追《卷阿》矢音之盛事,未有能講經議禮者。惟漢宣帝博征群儒,論定五經于石渠閣。章帝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 ...

經學考 - 12

後漢經學盛于前漢者,有二事。一則前漢多專一經,罕能兼通。經學初興,藏書始出,且有或為《雅》、或為《頌》,不能盡一經者。若申公兼通《詩》、《春秋》,韓嬰兼通《詩》、《易》,孟卿兼通《禮》、《春秋》,已為難能可貴。夏侯始昌通五經,更絶無僅有矣。 ...


  
經學考 - 13

前漢重師法,後漢重家法。先有師法,而後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師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是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孟、白之學,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是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而施、孟、梁 ...

經學考 - 14

所謂鄭學盛而漢學衰者;漢經學近古可信,十四博士今文家說,遠有師承;劉歆創通古文,衛宏、賈逵、馬融、許慎等推衍其說,已與今學分門角立矣。然今學守今學門戶,古學守古學門戶。今學以古學為變亂師法,古學以今學為「黨同妒真。」相攻若仇,不相混合。杜、 ...

經學考 - 15

兩漢經學極盛,而前漢末出一劉歆,後漢末生一王肅,為經學之大蠹。歆,楚元王之後;其父向,極言劉氏、王氏不併立。歆黨王莽篡漢,于漢為不忠,于父為不孝。肅父朗,漢會稽太守,為孫策虜,復歸曹操,為魏三公。肅女適司馬昭,黨司馬氏篡魏,但早死不見篡事耳 ...

經學考 - 16

《北史》又云;「漢世鄭氏併為眾經註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鄭,《易》、《詩》、《書》、《禮》、《論語》、《孝經》;虔,《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于河北。」案漢儒經注,當時存者,止此三家;河北大行,可謂知所宗尚。而據《北史》,河、洛主 ...


  
經學考 - 17

《北史•儒林傳序》「魏道武初定中原,……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餘人。天興二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人。……明元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太武始光三年春,起太學于城東。後徵盧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舉才學, ...

經學考 - 18

學術隨世運為轉移,亦不盡隨世運為轉移。隋平陳而天下統一,南北之學亦歸統一,此隨世運為轉移者也;天下統一,南並于北,而經學統一,北學反並于南,此不隨世運為轉移者也。《北史儒林傳序》「自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訓紛綸,無所取正。隋文……平一寰宇, ...

經學考 - 19

議孔疏之失者,曰彼此互異,曰曲徇注文,曰雜引讖緯。案著書之例,注不駮經,疏不駮注;不取異義,專宗一家;曲徇注文,未足為病。讖緯多存古義,原本今文;雜引釋經,亦非巨謬。惟彼此互異,學者莫知所從;既失刊定之規,殊乖統一之義。即如讖緯之說,經疏並 ...

經學考 - 20

唐以《易》、《書》、《詩》、三《禮》、三《傳》合為九經,取士。《禮記》、《左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公羊》為中經,《周易》、《尚書》、《儀禮》、《榖梁》為小經。以經文多少分大中小三等,取士之法不得不然。開元八年,國子司業李元上言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