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 / 明儒學案全書目錄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11

近晚往鄰倉借穀,因思舊債未還,新債又重,此生將何如也?徐又思之,須素位而行,不必計較。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然此心極難,不敢不勉,貧賤能樂,則富貴不淫矣。貧賤富貴,樂與不淫,宜常加警束,古今幾人臻斯境也! 早枕思,處世不活,須 ...

明儒學案 - 12

看朱子「六十後,長進不多」之語,怳然自失。嗚呼!日月逝矣,不可得而追矣。 十一月單衾,徹夜寒甚,腹痛。以夏布帳加覆,略無厭貧之意。 閒遊門外而歸。程子云:「和樂只是心中無事。」誠哉,是言也!近來身心稍靜,又似進一步。 近日多四五 ...


  
明儒學案 - 13

井田之法,當以田為母,區畫有定數,以人為子,增減以授之。設官之法,正官命於朝廷,僚屬大者薦 ,小者自闢。皆非迂儒所言。後有王者,所當取法者也。 居業錄 靜中有物,只是常有個操持主宰,無空寂昏塞之患。 覺得心放,亦是好事。便提撕收 ...

明儒學案 - 14

禪家存心,雖與孟子求放心、操則存相似,而實不同。孟子只是不敢放縱其心,所謂操者,只約束收斂,使內有主而已,豈如釋氏常看管一個心,光光明明如一物在此?夫既收斂有主,則心體昭然,遇事時,鑒察必精;若守着一個光明底心,則只了與此心打攪,內自相持既 ...

明儒學案 - 15

王道之外無坦途,仁義之外無功利。 人收斂警醒,則氣便清,心自明;才惰慢,便昏瞶也。 意者,心有專主之謂,《大學》解以為心之所發,恐未然。蓋心之發,情也。惟朱子《訓蒙詩》言「意乃情專所主時」為近。 一本而萬殊,萬殊而一本,學者須從 ...

明儒學案 - 16

今人學不曾到貫通處,卻言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略窺見本原,就將橫豎放胸中,再不去下格物工夫。此皆是助長,反與理二。不若只居敬窮理,盡得吾之當為,則天地萬物之理即在此。蓋此理本無二,若天地萬物之理懷放胸中,則是安排想像,愈不能與道為一,如釋氏行 ...


  
明儒學案 - 17

嘉靖初,起廣東提學副使。丁憂,補江西兵備,改河南提學,七年陞太常寺少卿,轉大理。明年,以太常寺卿掌祭酒事,尋致仕。 先生私淑於胡敬齋。其宗旨為天根之學,從人生而靜,培養根基,若是孩提,知識後起,則未免夾雜矣。所謂天根,即是主宰,貫動靜而 ...

明儒學案 - 18

或問:「孝之根原,莫是一體而分,該得孝否?”曰:「此只是當然不容己處。」曰:「豈天命自然乎?」曰:“怎得便會自然如此!天地生生,只是一團好氣,聚處便生人,具此生理,各有一團好意思在心。父母吾身所由以生也,故惻怛慈愛,於此發得尤懇切,其本在是 ...

明儒學案 - 19

理者氣之主,今曰理隨氣具,各各不同,氣顧為理之主耶?曰此理所以為氣之主也,變化無方,大與為大,小與為小,常活潑潑,故曰理一而分殊。嘗自其分殊者而觀之,健不可以為順,順亦不可以為健,四德五常以至萬物理,各不能相通,此理疑若滯於方所矣。不知各在 ...

明儒學案 - 20

《六經》言性,始於成湯,伊尹《湯誥》:「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性。」此正直指此理而言。夫子《易大傳》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又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子貢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子思述之於《中庸》曰:「天命之謂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